一位标榜为作家的“文学私秘”最近写了一篇批判文章,将矛头指向北大教授、统编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先生,认为温教授把《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纳入高中语文教材不妥,是罪过而不是功德。
笔者不敢苟同,笔者认为温教授把《红楼梦》设定为整本书阅读的篇目,是大功一件!可以说功莫大焉!
宝黛共读西厢
不过,本文不打算展开论述自己的观点,而要集中笔力驳斥“文学私秘”层出不穷的谬论和偏见。
谬论和偏见一:“文学私密”认为,温儒敏将《红楼梦》嵌入教材之外,还将其纳入高考,逼迫学生读完全书,还臆测“每一个书中涉及的情节与细节,都可能出现在试卷中”。
批驳:教材编写和高考命题是两个不同机构的不同行为,前者是人教社的职责,后者则是教育部教育考试院的职事,温先生虽然德高望重,也不至于两边通吃。真实情况是考试院贯彻了“学考一致”的原则,如此而已!将考《红楼》的作法归咎为温教授的授意,将板子打在温儒敏身上,实在可笑之极!好比坟头没找对就一通哭丧,没有比这更荒唐!
“每一个书中涉及的情节与细节,都可能出现在试卷中”,这是将臆测等同于现实,并将其作为批判的理据和吓唬受众的炮弹。但这种臆测显然低估了高考命题专家的智商,也错解了考查《红楼梦》的初衷。这也表明所谓“作家”的考试理念还停留在“知识考查”的原始状态,浑然不知“知识考查”已进化为“能力考查”又升级为“素养考查”(在能力基础上加入品格因素),题目大多以“情境考查”“综合考查”的样态呈现(比如今年的全国甲卷的作文),侧重考查骨干知识、关键能力的应用,所谓“每一个书中涉及的情节与细节,都可能出现在试卷中”完全是无稽之谈!就好比歼-7早已被歼-10和歼-20取代,作家却在那里担心歼-7会大规模出现在现代空战中!这不是杞人忧天吗?
歼-20
谬论和偏见二:如果鲁迅先生仍在人世,他会像当年反对“读经”、读《庄子》那样,抨击这个把《红楼梦》纳入中学教材的始作俑者。
批驳:搬入鲁迅反对读经的例子,其实并不恰当。一来《红楼梦》并非“经书”或《庄子》,只能算是“经典”,而况鲁迅并不反对读《红楼梦》,相反,他的《中国小说史略》对《红楼梦》推崇有加,身为作家的“文学私秘”应该不会不知道;二来时代不同了,鲁迅生活的时代“救亡图存”是主旅律,读经自然于事无补,如今的时代主旅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继承传统文化,何谈“复兴”中华民族?
这里可以拓展一下,本来无必要,但“文学私秘”想来不知道,一干被“文学私秘”蛊惑的网友似乎也没有记起,所以要提醒一下。
就是一个简单的事实: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一度以老大哥自居,而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显然受到苏联影响,为何苏联解体了,而社会主义中国却表现出无限的生机活力且必将实现辉煌的崛起?
难道除了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以外还有别的答案吗?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与社会主义思想成功嫁接的天然禀赋,苏联有吗?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苏联有此种深厚的根基吗?
很难设想,在一个具有五千年*治经验的文明型国家会乞求外国专家为自己设计改革方案!而苏联解体后留存的俄罗斯就是这样做的!其结果是,“休克疗法”将俄罗斯推向灾难的深渊。
明乎这一简单的事实,你就知道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怎样的价值和魅力,星球不换!
中国特色体现在何处?不就是传统文化吗?
要全方位了解传统文化,读《红楼梦》是最佳入口,也是捷径。不是吗?
谬论和偏见三:什么叫“语文核心素养”?不知道。即使你看了他的解释,也会迷失在他的一堆看起来高大上的解释里。
批驳:不知道“语文核心素养”,只能证明“作家”的浅薄和外行,反正每一个语文老师都知道!而某个人的“不知道”对于素养理论无损丝毫!
谬论和偏见四:“文学私秘”认为温教授提出的“语文课最重要也最基本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难以“量化”,“无法考量”。
批驳:“无法考量”纯属无稽之谈!凡是看过《课程标准》的人都知道,国家设定的标准从来都是定性与定量的结合,并且越是重要的标准越要采用定性表述的方式,比如下面一段(出自《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年版年修订):
一、培养目标普通高中课程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1.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树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幸福、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作贡献的远大志向。遵纪守法,履行公民义务,行使公民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具有法治意识、道德观念。热心公益、志愿服务,具有奉献精神。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具有生态文明意识。维护民族团结,树立国家总体安全观,捍卫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试问作家:这里哪一条标准不重要?又有哪一条标准可以“量化”?
所以用“无法考量”偷换“无法量化”,又以此作为否定“培养阅读兴趣和习惯”的借口,如果不是别有用心,至少是对“标准”的曲解和一无所知。
一无所知也就罢了,一无所知还要指手画脚,还要哗众取宠,难免贻笑大方,甚至自取其辱!
谬论和偏见五:按温教授的说法,语文课培养阅读兴趣与习惯,仅仅是突出了语文的消费作用与享受作用,而却将语文的工具性能一笔抹煞。
批驳:“语文的消费作用与享受作用”是“作家”的一大发明,语文课程标准不曾收录,中学语文老师也从来不讲。文学具有娱乐价值和审美价值,不知作家是否要表达此意?若是,也不至于将其矮化为“消费作用与享受作用”,难道作家将自己创作的文学作品等同于一条擦屁股的柔软手纸?
“作家”在此处和他处反复强调语文的工具作用,却罔顾语文的文化属性,无疑是片面的。难道脱离了文化,工具能发挥作用吗?好比作家写作,没有思想引领,没有情感驱动,语言工具能发挥作用吗?小学可以侧重工具属性,难道高中还要偏重工具属性吗?小学可以读单篇,难道高中还应以单篇为主?
小学也在悄悄改变。据悉,某市育才小学为三年级学生量身定制的暑假作业是读3到5本书,比如《小学国学经典教育读本:山海经》。钟家村小学则要求四年级学生读10本书,并且要写摘抄。小学生尚且要读整本书,难道高中生不需要吗?
谬论和偏见六:《红楼梦》这样的书,用的是古典白话文,与我们使用的当代的白话文,存在着巨大的代沟,《红楼梦》学的再好,也不可能让学生学会流畅地书写白话文。
批驳:“巨大的代沟”可有证据?作家作过深入研究和比较分析吗?比方下面一段话:
凤姐听说,又急又愧,登时紫胀了面皮,便挨着炕沿双膝跪下,也含泪诉道:“太太说的固然有理,我也不敢辨。但我并无这样东西,其中还要求太太细想:这香袋儿是外头仿着内工绣的,连穗子一概都是市卖的东西。我虽年轻不尊重,也不肯要这样东西。再者,这也不是常带着的,我纵然有,也只好在私处搁着,焉肯在身上常带,各处逛去?况且又在园里去,个个姊妹,我们都肯拉拉扯扯,倘或露出来,不但在姊妹前看见,就是奴才看见,我有什么意思?三则论主子内我是年轻媳妇,算起来,奴才比我更年轻的又不止一个了,况且他们也常在园走动,焉知不是他们掉的?再者,除我常在园里,还有那边太太常带过几个小姨娘来,嫣红翠云那几个人也都是年轻的人,他们更该有这个了。还有那边珍大嫂子,他也不算很老,也常带过佩凤他们来,又焉知又不是他们的?况且园内丫头也多,保不住都是正经的。或者年年纪大些的知道了人事,一刻查问不到,偷出去了,或借着因由合二门上小么儿们打牙撂嘴儿,外头得了来的,也未可知。不但我没此事,就连平儿,我也可以下保的:太太请细想。”——《红楼梦》74回请“作家”解释:上述这段话除个别词语、个别句式和现代汉语略有出入外,其它表述和现代汉语有差别吗?王熙凤
“《红楼梦》学的再好,也不可能让学生学会流畅地书写白话文。”我不知作家哪来的底气下此种判断。我从教35年,不曾见过熟读《红楼梦》却不会“流畅地书写白话文”的学生,“作家”能贡献一个例子吗?让我等长长见识?
茅盾对于《红楼梦》倒背如流,这种记诵的功夫难道不是提升了作家的创作能力反而是阻抑了作家的写作水平吗?
王安忆说过,她最喜欢读《红楼梦》,无论从哪里读起都很吸引人。刘绍棠年在鲁迅文学院谈创作时,奉《红楼梦》为中国作家的圣经。他说:“我很爱看《红楼梦》,看了很多遍。作为中国作家不看《红楼梦》,写不好小说,发表是可以的,但写出好小说不可能。马克思的《资本论》是共产主义运动的‘圣经’,《红楼梦》可算是中国写小说的‘圣经’。”
这些文坛典故难道圈子中的“文学私秘”全然不知吗?难道作家是不读《红楼梦》的另类吗?难怪文笔、逻辑如此之差!
谬论和偏见七:《红楼梦》的接受困难与阅读困难,是因为小说里沿袭着中国话本小说的传统,充斥着大量对话,而未进行人物的心理的解析。
批驳:所谓“接受困难与阅读困难”云云,纯属“文学私秘”的主观裁定。我们承认《红楼梦》有难度,但有挑战才有心智的提高,读琼瑶的小说没有难度,但即便读一万本又有何益呢?有难度才需要老师的指导,这不是最能体现语文老师价值的地方吗?
我们知道,心理描写正是《红楼梦》突破传统小说的创新所在,“文学私秘”却认定“未进行人物的心理的解析”,看来此人确是“《红楼》小白”!
谬论和偏见八:在戏剧改编本里宝、黛、钗的爱情关系,在小说里,其实并没有明显的进展坡度,在小说里,黛与钗一度时期,两个人释清了误会,情同姐妹,根本不是三角关系里的激烈的情感冲突。
批驳:“作家”的语法错误和用词不当的毛病暂且不论,“作家”已然证明了不读《红楼梦》的恶果!爱情关系“没有明显的进展坡度”“不是三角关系里的激烈的情感冲突”云云再次证明“文学私秘”完全是《红楼梦》的门外汉,甚至对其一窍不通。《红楼梦》的显著成就就是写爱情超越了传统的“才子佳人”式的爱情,达到了文学史上的最高水准,“文学私秘”居然有眼不识金镶玉,甚至将美玉视为顽石,真是无知者无畏,冥顽不化!
三角恋的结局是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林黛玉咯血而亡,这种情感冲突还不“激烈”吗?林、薛二人确实一度义结金兰,但宝黛爱情一直受到以贾母、王夫人、王熙凤为代表的封建势力的阻挠和破坏,这种冲突几乎贯穿全书。不知道“文学私秘”界定“激烈”的标准是什么?难道像《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雷雨》那样双双殒命才叫“激烈”吗?这是不是名副其实的“残忍”呢?
谬论和偏见九:“文学私秘”认为《红楼梦》“至今没有定论、疑云丛生、甚至结尾都难卜真假”并不适合进入教材。
批驳:小说为什么要有“定论”呢?没有定论不是留下了更多的阐释空间吗?看来“文学私秘”对标准答案情有独钟,而对文学却所知甚少!
谬论和偏见十:在所有的《红楼梦》教学指导中……
批驳:“文学私秘”看完了“所有指导书”吗?谁能看完呢?以偏概全,太过草率武断!
总之,“文学私秘”攻击温儒敏和《红楼梦》的网文充斥着偏见和谬误,上述列举只是大略。从中不难发现“作家”观念陈旧,思想愚钝,理据空洞,逻辑混乱,表达漏洞百出!考虑此网文流*甚广,为拨乱反正,挽回影响,故不能不对其主要观点和理据加以批驳。恳请聪明的网友睁大双眼,明辨是非,坚决抵制这股非难名人名著的逆流,做传统文化的保护者和传承者,做文化自信的践行者和引领者。
文学私秘原作:温儒敏把《红楼梦》全书一步步纳入中学教材,是功德还是罪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