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树是一个前往需要鼓足勇气,离别又放不下的地方。”在北京市第四批第二期援青医疗队即将结束对口支援任务前期,三江源报才仁当智社长独家采访了5名一线医务人员。以下请看报道:
陈豫、郝烨、杨超、高秀菊、杨艳丽是北京市对口帮扶玉树第四批第二期一线医疗工作人员,他们来到高寒缺氧、各方条件较之北京极其艰苦,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玉树,接过前3批、6期对口援助玉树医疗的接力棒,赓续“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的使命,医院的帮扶岗位上,不负*中央和首都人民的重托,以医者仁心、救死扶伤的精神,以传帮带和开发新的医疗项目为突破口和工作目标,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竭尽全力减轻患者的负担和病痛。
放下一切前往
“家里老人身体不好,有上二年级的孩子。亲戚朋友听说我要去玉树,都说那里的环境特别艰苦,会受不了。但是,我想既然使命在肩,就要放下一切前往!”来自北京市医院放射科副主任医师陈豫说:“来到玉树,对于我好像又回到了刚进大学学医那个时候。青春再次燃烧,理想再次升华。想起步入神圣医学高等学府时的誓言:我志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医德,尊师守纪,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全面发展;而到了玉树,我觉得我的大学,我的生命与玉树注定有这样一次刻骨铭心的遇见。这里的人民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守护着中华水塔、圣洁玉树,令人感动。我们北京的医务人员服务玉树各族群众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让先进的机器动起来,让搁置的设备发挥作用。这是陈豫心中所想。她说:“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随着临床科室新项目的不断增加,影像科的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如骨科开展膝关节置换,要开展四肢全程投影。外科进行肝包虫病手术,我们开展了腹部CT增强检查,为颅内占位性病变进行核磁增强检查。”
陈豫针对玉树州地域辽阔,农牧民居住分散,医院就医比较困难,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各方条件所限、很难准确诊断和治疗的实际,并根据患者相比上一年增加的趋势,与医院、乡镇卫生院进行远程会诊,次数多的一天会诊30例以上。在远程会诊中,她不敢有一丝半毫的马虎和懈怠,全神贯注。她说:“这里脑溢血重症的外伤患者较多,必须迅速作出诊断,为后期的治疗赢得时间。”一年中,通过远程会诊的这个平台,诊断疑难急重病人例,没有出现过误诊、漏诊和其他方面的偏差。同时,与北京、医院联合会诊,不仅为本地的农牧民病人减轻了负担,缓解了看病难、成本高的问题,深受农牧民群众的欢迎。
在开展结对子医疗帮扶活动中,陈豫前往玉树市哈秀乡,对牧民毛德11年前因车祸造成下肢粉碎性骨折行走困难的问题,她仔细翻看以往的资料,制定新的治疗方案,进行进一步的治疗,为毛德去掉多年的钢板,减轻了疼痛。
医院影像科医生和技师的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她对低年资的医生和技师进行了3次集中培训。在赴各县巡诊时,医院、乡镇卫生院的放射科工作进行指导,医院的放射科医生和技师对陈豫老师的指导心存感恩,他们说:“陈老师就是北京派回家的亲人!”这样的赞美朴实而又真诚。
母婴安全是我们的职责
高秀菊在玉树农牧民群众中有着很高知名度,被誉为孕产妇的守护神。她是来自北京医院产科的副主任医师,有着29年丰富的妇产科临床医疗经验。
年10月的一天,高秀菊接到家人的电话,告诉她有个亲人病故导致母亲心脏病复发,让她寝食难安。就在半夜,医院的电话,说有一名危重症孕妇前来就诊,情况危急。她听后忘记母亲犯心脏病的事,医院。医院,情况比她想象还要严重,是胎盘早剥、失血性休克、DIC血色素只有3克、血小板正常低值的一半、凝血功能异常……她立刻组织抢救:实施吸氧、心电监护、开放静脉补充血容量、联系血源、通知麻醉科……紧急手术开始:打开子宫,血大量涌出,胎盘完全剥离。这时,高秀菊沉着、冷静,及时采取果断措施,止住了血,硬是从死神手里把生命抢了回来。
还有一次,有个叫卓玛的孕妇胎盘植入,到医院时因大量出血休克,家人在旁边哭着。高秀菊与其他医护人员及时实施补血,抢救成功。这名产妇出院半个月后,带着她的父母来产科看望高秀菊。她不敢相信,这就是半月前命悬一线被她抢救的过来的卓玛。她们抱在一起哭了,在场的医护人员也哭了。卓玛哭,是因为高秀菊和医护人员救了她的生命,是感恩的表达;高秀菊哭,是因为…….她说:“生命是个奇迹,当我看到卓玛恢复得如此好而感到庆幸和骄傲。”
高秀菊说:“新生儿的安全降生和危重症孕产妇的成功抢救就是我的工作目的,母亲安全是我们的工作职责。”她说:“母婴安全是衡量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的卫生健康标准。玉树地区,海拔高、气压低、冬季长,这里的孕产妇没有规律性的产检,没有保健意识,这样就造成了急诊、危重症孕产妇多的现状。医院妇产科医务人员少且比较年轻,有的没有经过正规化的培训。所以,我感到肩上的担子和任务比较重。”
高秀菊在平时的工作中刻意在交班、手术、查房时适时进行病例讨论,抓紧一切机会给本地的医护人员讲感受、说体会、传授经验,包括疾病诊疗规范和操作流程。每个月根据遇到的病人和管理上的不足,自己制作PPT进行授课。年12月,为了提高玉树州医疗单位的助产水平,她在援青对医院医院负责人、医院院长郭勇的鼓励下,举办了全州首次助产培训班,前来参加培训的22家医疗机构50余名医护人员“得到了真传,学到了本事。”医院由她牵头组建玉树州产科联盟,建起了提高助产人员理论水平、全州远程会诊和理论指导的平台。她还希望新的一批援青医疗队接过他们的接力棒,对玉树医疗水平的持续稳定提高和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做出新的贡献。
高秀菊说:“玉树是一个前往需要鼓足勇气,离别又放不下的地方。”她的这一席话包含了一个品质高尚的医生的职业道德操守,同时也包含着她对玉树的无疆大爱和不舍。这一席话将成为北京市援青对口支援玉树的经典,也会被玉树铭记,长久留芳。
为了草原上千万个母亲的健康
杨超是医院脑病科副主任医师,医院担任内一科副主任,年入*。
杨超在医院开展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工作,期间开展了2例,效果很好,得到患者和医护人员的高度评价。申请新技术课题,开展专业化培训,培养专科人才,并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手把手将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诊断技巧和临床思维传授给当地的医护人员。他还自掏腰包为儿科、重症科、神经科购买上千元的医疗书籍。
一年来,杨超为医院内一科医护人员进行了脑血管分段区域培训、供血区域培训、神经区域传导通路培训、急性脑卒中培训、神经科规范化查体和良性未知性首发复位,以及神经科病历书写培训,引导医护人员进行文献学习、视频会议学习。杨超还带了3个学生,其中一名当地的学生叫卓玛永措,已经对神经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有了初步诊疗经验。杨超爱岗敬业,一年来很少享受过节假日,一心扑在工作上。他的母亲病危也因工作未能前往探视,母亲临终前也未能见到他一面,他这是为了草原上千万个母亲的健康。
杨超也是大家心目中的好人,他指导儿科、内科、重症科的医务人员诊治3例脑血管病,担任为援青对口支援玉树人员的健康保障指导。
把这些技术彻底地留在玉树
郝烨,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年8月到玉树。他曾在“非典”期间在一线治疗非典型肺炎患者,火线入*,被评为北京市非典防治先进个人。
郝烨说:“玉树地区农牧民群众由于饮食中多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放牧等运动量较大,加之高原的特殊环境,他们的膝关节退化发病率较高,我的工作重点主要在膝髋关节炎防治和手术上。”
郝烨在医院率先开展了膝关节镜微创手术和膝关节置换手术,在不长的一年中,他完成镜微创手术8例、膝关节置换手术9例。
卓嘎是玉树市哈秀乡一名膝髋关节重度炎症患者,被郝烨接到医院与郑从华主任一起做手术,术后第二天,说疼痛缓解了,可以正常走路。三个月后回访,卓嘎手捧着哈达快步走出家门迎接郝烨。
郝烨说他在玉树做了自己擅长当地却又是空白的医疗服务,尤其是这种新技术得到了农牧民群众的满意和肯定,这是对我的鞭策和鼓励,也希望通过努力把这些新的科技含量高的技术彻底留在玉树,造福当地农牧民群众。
对口援助玉树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杨艳丽医院超声科副主任医师,医院功能科副主任。她于年6月入*,辽宁医学院超声诊断专业硕士研究生。
杨艳丽说根据援青对口支援玉树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的要求,她经过多方调查了解,和11名医师组成帮带小组,每天带一名医生跟学。她做的时候让他们看,他们做的时候她来指导。鼓励大家多操作,在有指导的实践中增长才干。针对科内医生的需求和科室薄弱的地方,进行PPT授课,集中培训,线上学习等多种方式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和临床技能示范教学。这样的课一年中上了30多次,多名医生从中学到了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她把自己多年总结的工作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大家。
杨艳丽针对超声科血管技术薄弱,带领大家进行系统的学习,如新技术锁骨下动脉检查,胎儿筛查的理论知识及标准切面操作整理,制定胎儿筛查标准。同时,与其他医生会诊疑难复杂病例,病人多的时候帮助看诊、体检。把网上查阅的相关文献和新的诊疗指南与科内医生们分享。
杨艳丽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一丝不苟。一次,妇产科有个小孩出生当天,动脉导管未闭,她立即告诉随诊儿科医生,对小孩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和处理,使小孩转危为安,与科主任一起参与科室管理,制定超声科发展计划、规范超声检查操作标准、操作流程及报告制度,每月召开一次质量控制会议和病例讨论会,完善超声科危急病上报内容等。
杨艳丽随医疗队下乡,把医者的心和温暖传送到乡村农牧民群众的心坎。在玉树市巴塘乡、哈秀乡、隆宝镇,称多和囊谦县的卫生院、卫生室,为当地群众送去药品,开展义诊活动,医院调试新机器,教他们怎么用。慰问贫困户,送去米、面、油和现金。为玉树市哈秀乡的结对帮扶医院免费治疗。
杨艳丽自己有多种疾病,每天吃着十几种药来控制病情恶化而影响工作,一直坚守在岗位上,直到全面完成援青对口支援玉树的工作任务。她把这段经历当成难得的一次人生历练,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结束语:这是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有的人在母亲临终之时未能见一面,却为了草原上更多母亲的健康;有的人扛着高反带来的身体上的各种不适,每天吃着十几种药还坚守在岗位;有的人传帮带不遗余力,手把手引领指导当地年轻的医护人员成为行家里手;有的用青春的热血,让先进的机器动起来,让新项目、新课题发挥作用;从非典火线上入*的勇士,面对高原上膝关节退化发病率高的现状,挑战极限、奋发有为;更有的人为了母婴安全风雨无阻,将爱心播撒在三江源头,成为农牧民母婴安全的守护神……一次玉树行,终身玉树情!他们为玉树州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农牧民群众的健康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分别之际,玉树人民敬献给北京市援青对口支援玉树医疗队象征尊贵的哈达和良好的祝愿,而他们给玉树和玉树人民却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