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血性休克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心源性休克的分类和治疗进展
TUhjnbcbe - 2020/11/9 4:05:00

心源性休克指的是心脏功能异常导致的器官功能障碍和组织缺氧。诊断标准包括持续的低血压、器官灌注不足如肢体湿冷、少尿、意识障碍等。恢复血容量不足以纠正心源性休克。急性心梗是心源性休克最主要的病因,占据所有心源性休克的70%。据调查,急性心梗患者有5-10%会出现心源性休克。目前急性心梗合并心源性休克的病死率仍可高达40-50%。

1.心源性休克最新分级

心源性休克各有不同,SCAI协会(SocietyforCardiovascularAngiographyandIntervention)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血流动力学情况将其分为5个阶段(A-E)。这种分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管理、评估患者。患者等级越高,死亡率越高。从A到E的发病率分别是:46%、30%、15.7%、7.3%、1%,对应的病死率是3%、7.1%、12.4%、40.4%、67%、

2.处理罪犯血管还是多血管?

CULPRIT-SHOCK研究纳入了名急性心梗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对他们进行PCI处理,一部分处理罪犯血管,一部分处理多个血管,观察两组病死率、CRRT概率的差异。最终发现多血管处理组病死率更高、CRRT概率大。但单独处理罪犯血管组的患者因心衰再次住院的比例更高,而且更多的需要二次血运重建。ESC协会建议对于急性心梗合并心源性休克,不推荐多血管血运重建,待病情稳定后可二次手术。

3.去甲肾上腺素还是肾上腺素?

心源性休克最常使用的血管活性药物是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一个对比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治疗心源性休克(心梗引起)的试验提前终止,原因是肾上腺素病死率明显较高,但肾上腺素组72小时的心指数增加较去甲肾上腺素明显。meta分析发现,肾上腺素能够增加短期死亡率。因此,心梗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时候,推荐使用去甲肾上腺素作为一线血管活性药物。

4.非药物干预,价值何在?

有研究将心梗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进行低温处理,但最终并没有发现其能改善病死率,改善临床结局。

对心梗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如果能够早期诊断、强制有创血压监测、早期进行合适的循环支持,那么生存率就会增加。

这提醒我们,对疾病进行严格的观察、仔细的评估,能够带来好的临床结局。

5.短暂性循环支持,有用吗?

IABP-SHOCKII试验没能发现IABP可以改善30天、1年、6年的病死率;IABP也不能改善其他临床结局,因此不推荐常规使用IABP。

Impella、TandemHeart、ECMO等设备能够起到循环支持和呼吸支持的作用,但ESC指南仍不推荐将其作为常规治疗手段。一个meta分析发现,IABP和Impella、TandemHeart对比,两组病死率没有差异。

ECMO近来使用越来越多,但其效果需要进一步的试验来支持。使用ECMO必须非常仔细,严格预防并发症,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

这提醒我们,治疗会带来损害,严格的损伤控制是必须的。医院对这些技术手段不熟悉,使用起来就需要更加谨慎。

-THEEND-

来源:慢慢学重症

转载请联系原出处(ID/lancet-manman)

1
查看完整版本: 心源性休克的分类和治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