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招教你辨识中暑症状
盛夏炎炎,防中暑是第一要务。中暑是一种威胁生命的急诊病,若处理不当,严重时会导致死亡。
先兆中暑:表现为头晕头痛、口渴多汗、疲乏无力、注意力不集中、胸闷心悸、恶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如能及时离开高热环境,经短时间休息后症状即可消失。
轻度中暑:既有先兆中暑症状,同时伴有呕吐、皮肤灼热或湿冷、血压下降等症状。轻度中暑者经治疗后,一般4-5小时内可恢复正常。
重度中暑:除轻度中暑症状外,常伴痉挛、晕厥、昏迷、高热。皮肤灼热而绯红,体温常在40℃以上。
根据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不同,主要分为三类:
①热射病。中暑最严重的一种。主要临床表现为急骤高热(肛温常在41℃以上),皮肤干燥,热而无汗,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重者可有肝肾功能异常,严重时可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心衰、脑水肿等,死亡率高。
②热痉挛。主要临床表现为肢体或腹壁肌痉挛肌痛,痉挛呈对称性、阵发性,患者神志清醒,体温无明显升高。
③热衰竭。主要临床表现为循环容量不足。先有头昏头痛、心悸出汗、恶心呕吐、疲乏无力、继而昏厥,血压短暂下降,一般不引起循环衰竭,体温升高不超过40℃。
出现中暑该怎么办?
一、脱离中暑环境
将患者转移到通风、阴凉的地方休息。让患者平躺,抬高下肢15-30厘米,然后脱去紧身衣物。
二、物理降温
用湿毛巾盖在患者的头部和躯干部用于降温,还可以用冰袋夹于患者腋下或颈侧。或者用酒精擦浴,按摩患者四肢及胸腹部,见其皮肤擦红或者体温降至37℃-38℃,即可停止。
三、适当补充液体
当患者有意识时,补充含盐或小苏打的清凉饮料。每隔半个小时补充50-ml左右,不可一次性补充大量水分,要间隔性饮水,否则会引起呕吐、腹痛、恶心等症状。
四、昏迷处理
中暑严重者会失去知觉。若出现呼吸、心跳骤停,应立即实施心肺复苏术。若昏迷有呼吸、有心跳,使患者呈昏迷体位,保持呼吸道畅通。同时拨打。
真正的“防暑良方”其实是这些:
一、适当补充水分。夏季气温高,人容易出汗,需要多喝水补充体内缺失的水分。
二、健康饮食增强营养。夏天应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多吃鱼、蛋、豆类等蛋白质食品。
三、充足睡眠。夏天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消耗大,容易感到疲劳,要保证充足睡眠,有利于工作和学习,也是预防中暑的措施。
四、必要时应开空调。使用电扇虽能暂时缓解热感,然而一旦气温升高到32℃以上,电扇则无助于减少中暑等高温相关疾病的发生。洗冷水澡或者打开空调对人体降温更加有效,但别忘了遵循因人而异、适度适量的原则。
五、外出采取防晒措施。如打遮阳伞、戴遮阳帽、戴太阳镜、涂抹防晒霜等。
六、高温时应减少户外锻炼。如必须进行户外锻炼,应每小时饮用毫升左右的非酒精性饮料。运动型饮料可以帮助补充因汗流失的盐分和矿物质。
七、常备防暑药。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清凉油、无极丹等都是常用的防暑药物,一旦出现中暑症状,使用这些防暑药物后就可以缓解病情。
及时体检不可少
医院急诊科每年夏季都会收治一些因中暑导致昏厥、休克,甚至猝死的病人。
因此在炎炎夏季,也要对身体进行一个全面体检,凡发现心血管系统器质性疾病、溃疡病、活动性肺结核、肺气肿、肝肾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等,要增强防护意识,不要从事高温作业。
体检前一天不要饮用啤酒或含酒精的饮料,避免服用对肝、肾功能有影响的药物。3天内忌吃油腻食物,以免影响血脂等各项血液指标。
夏季洗澡频繁,为了防止感染,应避免当天冲洗抽血部位,并且要在护士指导下,采血完毕后按压采血部位5-10分钟,避免皮下瘀血。
食欲不振有办法
气温升高还会造成机体各种消化液、消化酶分泌减少,引起食欲下降,有相当一部分人选择顿顿吃凉菜、喝冷饮。
其实夏季人体免疫机能下降,病菌易感性增强,会造成肠胃抗病功能减弱,过分贪凉对身体是很不利的。
大量冷饮进入胃肠道后,胃肠道的温度急速下降,血流量减少,严重时可引发痉挛性腹痛、腹泻等肠胃疾病。
夏季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少油脂,但不代表只吃素、荤腥不沾,更不提倡所谓的“蔬果餐”,还应酌量补充鱼、虾、瘦肉、鸡肉、鸭肉、蛋、奶和豆制品等高蛋白质食物。
人在夏季容易出现倦怠无力、头昏头痛、食欲不振等不适的情况,这可能与缺钾等有关,应及时补充含钾丰富的新鲜果蔬,以预防因水和电解质的大量丢失而出现中暑或水电解质紊乱。
来源:河南省卫生健康委河南省疾控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