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转自创业邦专栏作者田轩的田字格,作者田轩,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今年1月以来,新冠病毒疫情在全球肆虐。据世界卫生组织通报,截至北京时间25日,疫情已扩散至个国家和地区。根据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实时统计数据,截至北京时间3月27日早5时37分,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累计超过52万,累计死亡超2.3万例。
其中,美国疫情持续严峻,目前已成为全球确诊人数最多的国家;意大利死亡率居高不下;西班牙死亡病例升至第二;多国继续加强限制出行、“封城”、“禁飞”等防范措施以应对疫情扩散。
纵观疫情在全球的发展,由于各国国情不同,社会体制、医疗体系、医疗资源多寡、人口结构、对于新冠疫情的重视程度等都有不同,这些都成为影响各国应对策略及抗疫形势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从早期应对来看,大致分为以下六种防控模式:
1.中国模式:这个模式我们最熟悉:严防死守,全面停摆,对人员流动进行严格管制。整个社会付出巨大牺牲,取得巨大成效。现在,意大利、西班牙、伊朗、德国等也开始效仿中国模式。
2.新加坡模式:新加坡是海外首个对新冠病毒做出应对措施的国家。早在年1月3日,新加坡就已经开始采取防范措施,对来自武汉的游客进行体温检测。之后,新加坡采取了“追根溯源,详细披露”的防疫模式,追踪每一个新冠患者,及所有接触者,主要依靠自我隔离,医院,尽量正常生活、工作。因为早发现、早决断、早公布,并且措施直击防护要点,新加坡已经取得“佛系”抗疫的阶段性成功。截止北京时间3月28日8时,新加坡冠肺炎确诊病例累计例,累计死亡2人。更重要的是,新加坡是在生产生活几乎完全没有受到影响的情况下取得的成绩。但也有人认为新加坡模式只适应人口和地域较小的小国,和法制及社会管理体系、医疗制度高度发达的国家。
3.韩国模式:依赖简单逻辑,快速大面积免费检测,一旦是阳性,严格监控。韩国创造性地在全国范围推广“免下车”筛查法,减少人员感染风险(美、德等国都学习了这一方法)。截至3月19日零时,韩国已对30.7万人进行病毒检测,这意味着,韩国每人中就有1人接受了检测。当然,韩国模式也取得了成效——在确诊人数过之后的3月1日前后,从每天的千人增加逐渐减少至百余名、几十名,疫情出现明显好转。截止3月20日24时,韩国新增病例连续4天低于例,虽然在3月19日确诊人数破百(例),但依旧是小幅的增长。所以,至少从政府公布的数据来看,韩国疫情的管理措施是得当的。
4.日本模式:不主张大面积检测,只有有症状者检测,高度依赖公民自律。截至北京时间3月28日8时,日本国内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累计例,累计死亡51人。但国际社会也怀疑,日本因为之前执念于奥运会按期举办的缘故,没有放开检测,实际感染人口可能远远不止这个数字。总体来看,日本一系列防控策略的核心,是为了尽量避免造成医疗资源的耗竭与崩溃。面对疫情,日本政府层面的行动如同近30年的日本经济一样,缺乏爆发力。
5.英国模式:有限资源,不大面积检测,公开表明没有足够医疗资源,建议老年人限制自己行动,建立群体免疫,最终使病毒自我消亡。对于英国的这种模式,且不说伦理问题不可回避,单是造成的社会成本一定是非常巨大的,不排除出现大规模死亡人口的可能性。随着确诊人数的不断攀升,英国也在不断地修正自己的模式。当地时间3月20日,英国政府开始执行餐饮服务和娱乐场所全面关停禁令,代表着其对群体免疫方法的放弃。但是,由于政府的“慢半拍”反应,英国疫情已经错过控制的最佳时期,禁令之后的3天,英国确诊人数翻倍增长。截止北京时间3月28日8点,英国累积确诊病例例,累积死亡例。其中,3月25日和27日,英国王储查尔斯王子和首相鲍里斯·约翰逊先后确诊感染新冠病毒。群体免疫耽搁了英国抗疫窗口期这一事实,确认无疑。
6.美国模式:通过政府和私人部门的合作,调动各类资源,依赖私有部门的创造性、政府的协调和资金能力,让民众自己决定自我限制的范围和方式,扩大检测,满足社会需要。美国模式是混合体,依赖国民的理性和发达的国家及其和基础设施等系统。但是,由于美国政府在疫情早期严重忽视病毒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反应迟缓,导致疫情大规模扩散,已经成为继欧洲之后下一个“震中”。截至北京时间3月28日8时,美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累计达例,为全球确诊人数最多的国家。死亡人数已达例。目前,美国也在部分效仿中国模式,对加州、纽约州等人口密集的地区采取“封州”措施。
以上模式,孰优孰劣,只有等待疫情得到全面控制,才能得出最后的答案。
2月17日,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赛在日内瓦表示,中国采取的策略是正确的,新加坡的也是。中国的抗疫模式的成绩显著,有目共睹——经过近两个月的艰苦努力,3月19日中国首次实现新增本土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零报告,取得了疫情防控阶段性的胜利。
但是,我们必须承认,成绩背后,是我们付出的巨大代价——一声令下,武汉封城,湖北封省,14亿人都宅在家里,把病毒“闷死”;短短十天,火神山、医院拔地而起,医院迅速开设,救治病患;四万两千名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逆向而行,奔赴武汉、湖北,“誓死不退,永不屈服”……
总体来看,无论是“封村”、“封小区”还是“封城”,我国绝大部分地区都采用了一种近乎“休克疗法”的策略来应对新冠肺炎带来的公共健康危机。短期来看,特别是在疫情高发期,这样的做法无疑是十分有效的。但是,进入3月份以来,随着国内疫情已经出现明显好转,如果疫情之初那种“不计代价”的抗疫模式持续下去,将会对我国经济产生重大伤害。特别是,为了遏制疫情蔓延,中国经济已经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国家统计局3月1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2月份,疫情影响下中国消费、投资、工业生产均大幅收缩,多项指标降幅较大。1-2月份,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3.5%,服务业下降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20.5%,固定资产投资下降24.5%。经济停摆的威力,对所有行业一视同仁。无论哪种企业,受疫情影响,利润都呈现出腰斩之势。
疫情已经对大多数行业都造成了明显冲击,特别是聚集性行业、高负债企业、民营中小微企业。更有部分企业已经面临现金流断裂的风险。更加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