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重症医学科的医生,我们总能在“非典”、地震、新冠肺炎等一系列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里,看到他们冲在第一线的消息,但由于重症医学科24小时无陪护,我们又很少踏足,只能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明明只有一墙之隔,重症医学科却好像格外神秘。一个偶然的机会,记者推开这扇门,走进了这个与死神抢夺生命的地方。
善待生命 把患者放心上
作为一名医者,成亚东几乎将自己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患者身上。他的一天是这样度过的:早上提前1小时到科室,将患者的情况查看一遍,审查病历、下医嘱、核对化验单,了解用药情况,交代管床护士注意事项等。早上8时,科室准时交接班,查房、会诊后,他开始与患者家属沟通患者的最新情况,解答家属疑虑,上班过程中做好随时抢救患者的准备……所有患者生命体征平稳,他安顿好一切才会下班。遇到病情特别严重的患者,他经常整晚整晚回不了家。成亚东的上班时间早已超过了12个小时,可从业近27年来,他始终坚持在临床一线,长期从事急危重症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临床和科研工作。
一天下午,成亚东正在查房,一位患者突然发生大咯血,生命危在旦夕。“快!准备抢救!”听到一声呼喊,医护人员迅速放下手头工作,几秒钟内围在该患者床前,展开全力抢救。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呼吸,气管镜吸除肺内积血,保持呼吸道通畅,给药、备血……所有人紧紧盯着生命体征,每一个冷冰冰的数字变动,都牵动着大家的心。经过一夜的努力,患者终于脱离生命危险,大家长舒一口气,可成亚东顾不上片刻休息,又立刻奔向门口,因为他知道,在ICU那道厚重的大门外,是心急如焚日夜守望的家属。而像这样的故事,在ICU里每分每秒都在上演。
“ICU医生的生活轨迹完全由患者决定的。”成亚东的一举一动深刻证明了这一点,对于他来说,没有上下班时间,也没有节假日,只有患者的病情。为了抢救患者,他常常连续几天几夜住在科室,只为不辜负每一位患者的“性命相托”,他牢记医者的使命,践行着救死扶伤、勤业敬业,精益求精、无私奉献的精神,用渊博的医学知识,丰富的临床经验,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得到了患者及家属的认可。他先后获得“三晋英才拔尖骨干人才”“长治市劳动模范”“杰出医师”等荣誉,用过硬的专业技术、细致暖心的关怀,托起患者生的希望,践行着一名医者的承诺。
言传身教 提升“硬核”
年,医院组建重症医学科,成亚东几乎每天都驻扎在病房,亲自参与医生轮值晚夜班,日夜坚守在岗位上,给年轻医生传经授道,提高了科室的业务水平。
为了给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支持,他带领团队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勇担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任务,不断开展新技术新业务,规范化的机械通气呼吸支持治疗、持续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危重症患者的中心静脉置管及中心静脉压测定、失血性休克患者的限制性液体复苏、危重症患者系统规范的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服毒患者的血液灌流治疗、危重症患者的床旁连续血液净化(CRRT)治疗、严重心肺功能损伤的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急性重症肝功能衰竭患者的人工肝治疗……一个个空白被填补,一个个记录被创造。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12年的努力和不断发展,市医院重症医学科从开始的6张病床发展到现在的22张,救治水平不断提升,成为全院重症患者救治中心,救治各类危重症患者余人次,使许多鲜活的生命得以延续。到院参观的外国友人看到重症医学科的配置后竖起大拇指说:“医院的设备都好!”
令人感动的是,年,抗击“非典”过程中,医院选为发热门诊第一线工作人员,不畏风险,排查患者。
年11月,成亚东带领科室人员成功救治全省首例危重型“甲流”患者,获得了市卫健委颁发的“应急管理先进个人”称号。
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成亚东作为长治市卫健委医疗专家组成员之一,始终坚守在一线岗位。同时,他先后派科室的王杨周、郭凯凯参加支援湖北医疗队,并圆满完成任务。王杨周医师先后被表彰为“第四届白求恩式好医生”,授予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郭凯凯一线入党,成为中共预备党员。
“文武双全” 多点儿人情
重症医学科是一个特殊的临床科室,这里是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5岁的患者小鹏(化名)因车祸住进该科室,一直忍着疼痛找妈妈,成亚东考虑患者年龄小,就算是有医生护士照顾,也不如家人来得安心……经过考虑,他安排小鹏的母亲进入ICU陪护,这无疑是对小鹏及家人最大的关怀。
小鹏的母亲说:“这次孩子意外住院,腹腔出血,我们都吓坏了,好在医生们非常重视,晚上6医院,本以为医生都要下班了,得第二天才能会诊,可是当天晚上8时医生们就为孩子会诊了,凌晨又来到病房第2次会诊。在陪护的这几天,医生、护士的态度都非常好,非常热情,有什么需要,责任护士都会第一时间过来,就连上夜班的护士也没有一分钟打瞌睡,每个人都在小跑步,正是因为他们的用心,孩子病情才能平稳,真的太感谢他们了!”
这样的感谢经常会在重症医学科上演,在未来的日子里,成亚东将带领重症医学科团队一如既往、牢记初心,践行医者使命,砥砺前行!(来源:上党晚报 记者王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