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血性休克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中医学的治未病思想应当如何理解青年
TUhjnbcbe - 2024/10/9 16:56:00

预防,就是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中医学在总结劳动人民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中,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了“治未病”的思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锤。不亦晚乎?”这种“未雨绸缪”防重于治的精神,颇具有现实意义。

治未病,大体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就是在未病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古人在重视内因的基础上,首先认识到调养精神形体,是增强人体正气,提高防病机能,减少疾病发生的一个重要环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又说:“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即指出,形体的调养,精神的调养,这对于增强人体的正气,减少或防止疾病的发生,是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所以《素问·上古天真论》云:“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此外,中医学还强调锻炼身体,也是保护正气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我国古代著名医家华佗根据“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道理,创造了“五禽戏”的健身运动功法,通过运动可以促使血脉流通,关节流利,气机调畅,从而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预防疾病的发生。历代医家出此演变的“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各种健身方法,都属于这一性质。

使用药物预防疾病也是一项有力的措施,早在《内经》中就有使用“小金丹”预防疫病传染的记载。再如,人痘接种预防天花;苍术、雄黄烟熏消毒;贯仲、板蓝根、大青叶预防流感等,都是临床上预防疾病的较好的方法。

总之,中医学在长期的实践中创造的有关预防疾病的理论和方法,对于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成为祖国医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既病防变

既病防变,就是指疾病已经发生,则应争取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的蔓延与传变。这一点在祖国医学中也属于预防的范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即指出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一定要掌握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及传变途径,尽快诊治,才能防止疾病的传变和加重。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云:“见肝之病,知肝传牌,当先实脾”,就是指出治肝病的同时配合健脾和胃的方法,以既病防变。

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根据温病伤阴的特点,主张在甘寒养胃的方药中加入咸寒滋肾之品,就是防止温热邪气伤及胃阴后,进一步耗及肾阴,其目的也正是“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这些都是“既病防变”在临床上的应用之例。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沪上名医姜春华提出的治疗温病的“截断疗法”,可以说是“先安未受邪之地”之说的进一步完善。截断疗法,是指采取果断措施和有特殊功效的方药,直捣病巢,迅速祛除病原或拦截病邪深入,杜绝疾病的自然发展和迁延,扭转病势,使之向好的方向发展。例如,流行性出血热容易出现气营两燔而很快陷入营血,导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并出现休克昏迷,甚至衰竭死亡。如果此时仅仅见证施治,入营清营,入血凉血,那只能是亦步亦趋的被动治疗,不仅疗效受到影响,而且不易控制病情的发展。像这类特殊病原所致的重症温病,其病邪凶险,传变甚速。当温邪深入营血时,往往会导致血液循环和神经系统的损伤,不仅死亡率高,后遗症也多。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医学的治未病思想应当如何理解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