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妇产科专家实施手术。
题记
医生,不是亲人,却比亲人更了解我们的健康状况和生命质量,病痛时,比亲人更让人信赖;医生,未必是朋友,却更愿意倾听我们的苦恼。生死之间,是医生伸出双手,让我们免受疾患折磨;疫情来临,是医生逆行而上,给我们安全与健康……因为医者,是守护生命的白衣天使。
从踏入医学院的那一刻起,他们就背负着使命前行,学医、从医、成医……一路走来,理想与现实碰撞,欢笑与汗水交织,从无坦途,但他们始终牢记救死扶伤的使命,默默坚守,甘于奉献。8月19日是第5个中国医师节,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记医院多位实习医生、临床医生、国医大师,推出系列报道《医生是怎样“炼”成的》,听他们讲讲那些医路故事。
年高考结束后,临床医学又回归高考热门专业,越来越多的考生坚定地选择了学医。疫情发生以来,目睹医生在抗疫一线与病魔较量的感动;面对家人朋友突发疾病的焦灼;自小在医学世家熏陶的悲悯心……一个个瞬间、一个个闪念,震撼着莘莘学子,愿把治病救人、安抚患者作为一生追求,这是他们人生中的第一个重大选择。
接下来,漫漫医学路上,他们不得不面对不可先知、不可全知的不确定性,一次次作出选择,坚持还是放弃,保守治疗还是手术……取舍之间,无谓对错,需要的是担当,用自己的医技帮助患者摆脱病痛,更有尊严地活着。
“晕台不是事,想办法克服就好”
8月16日19时40分,在山医大二院实习的山西医科大学大五学生刘妍,一下班,飞奔回宿舍,顾不上吃晚饭,打开手机看起“手术直播”。
“最近只要有时间,我就看开刀手术直播,场面更有冲击力,还能壮壮胆,锻炼我的心理承受力。”看着有视觉冲击的手术画面,刘妍淡定地说。
“学医第五年了,我怎么也没想到,第一次上手术,竟然晕台了。”说起自己实习的近况,刘妍有些囧。
7月中旬,实习快一个月的刘妍第一次参与手术,内心激动而紧张。这是一台甲状腺开刀手术,老师安排她负责拉钩。得知自己能近距离观摩手术,刘妍有些窃喜。她一手紧握器械,一边观察老师的每一步操作。老师下第一刀时,还没什么感觉,十几分钟过后,她突然心慌,抬头看了一眼头顶的手术灯,瞬间发晕。老师赶紧让她休息,哪知刚出手术室,她眼前一黑,晕倒了。
醒来时,已是20分钟后。看到守在身边的护士长,她便问:“老师,我是晕台吗?”“大概是紧张。不过你还是做个检查,确认一下才安心。”护士长提醒说。第二天,刘妍就去做了检查,血糖、血压一切正常。她再次请教老师:“老师,我的检查结果都没问题,看来就是晕台了。这可怎么办,以后上不了手术了吧?”刘妍的紧张把老师逗笑了,“别紧张,初次上手术,晕台是正常的,慢慢习惯就好了。”
可好强的刘妍却不甘心“慢慢习惯”,开始上网寻找晕台的解决办法,还和老师、学长们请教经验。很快,她梳理出一套克服方案:看手术直播,让自己逐步适应有冲击力的手术画面;主动申请急诊值班,适应处理各种危急重症患者的环境;多给自己好的心理暗示。时隔不久,刘妍参与了胃癌内镜手术,就没有之前那么紧张了。
其实,高考后的刘妍就立志要当一名医生,因为家中亲人是医生,她从小就觉得医生是崇高的职业。“既然选择了学医,就要坚持下去,晕台就不是事,想办法克服就好。现在看到患者康复出院,苦与累都值得,内心满是欢喜。”刘妍说。
“我身上的穴位扎了个遍,就是为了找针感”
“不疼,别紧张,一会儿就好。”在山医院临床实习的研二学生贺宇田正娴熟地为患者扎针。稳、准、轻,能达到这样的针灸水平,贺宇田不知在自己身上练习了多少遍。
说起第一次练习扎针,贺宇田还有些不敢,战战兢兢找到穴位,笨拙地扎下第一针。“针不是扎进去就可以,要扎得精准、扎得传神。”老师的话点醒了贺宇田。
针灸是中医治病的精髓之一,通过熟炼的经络、穴位针刺灸疗操作应用,达到“内病外治”,以通经络、调气血,来调和平衡脏腑功能。“针灸时,穴位扎对了有什么感觉,扎错了又是什么感觉,没在自己身上试过,就没办法了解患者的感受。”对于中医专业的学生,找穴位、练入针、找针感就是他们的“课后作业”。工作之余,贺宇田经常拿自己练手,每次扎针后还会把身体的感受一一记录下来。“这次感觉不对,再来一次。”贺宇田和同学切磋讨论着。“没办法,必须对自己狠一些,我身上的穴位扎了个遍,自己扎、同学扎,就是为了练手感、找针感。”贺宇田笑着说。
问诊、把脉、针灸、推拿、开药……一样都不能少,样样都得精通。在临床学习的日子里,贺宇田没有休息一天,特别是对技法的学习,更是下足了功夫。“针刺的深度和方向,应随腧穴分布部位不同而异,应随患者病情不同而异,我们必须严谨,一丝不苟,专心致志。这是对患者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贺宇田说。
谈到为什么学医,这个内蒙古小伙儿的答案让人有点意外。他说:“家乡的医疗条件差,中医药‘简、便、验、廉’的优势更能满足家乡人民的就医需求。所以我本科报考了本地的中医药大学,年又考取山西中医药大学的研究生。”
“学医虽苦,医路不悔!”贺宇田表示,“很庆幸我赶上了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好时代,我要学好中西医知识,学成后,回家乡为父老乡亲解除病痛。”
“培养细胞比养孩子还费劲”
41岁的侯瑞医院医院皮肤科的一名主任医师,也是一名博士生。除了一周四次的门诊外,其余的时间她基本都在实验室度过。
“我上初中时,就打定主意学医了,初衷是想解决好家人的健康问题。因为当时妈妈血压低,经常头晕、休克。”报考研究生时,侯瑞霞选择了皮肤专业。导师问她,是否愿意搞科研,走科学学位方向?几番思量后,她选择了科研路。
读研期间,白天,侯瑞霞跟着导师在临床一线学习;晚上,在医院做实验,实验结束基本都到了深夜,回不了宿舍,只能将几把椅子拼成临时床,凑合躺一宿。搞科研,没有节假日,更没有寒暑假……对侯瑞霞而言,这些都不算什么,让她最难过的是科研项目进展不顺利或实验中途失败带来的无奈与打击。
“其实,在实验室培养细胞比养孩子还费劲。”侯瑞霞讲述着:“细胞培养是在体外,条件要求十分严格,需要模拟体内环境培养。每天我们都得细心呵护,不能有半点闪失。一次,因冻存管质量问题,已经完成一大半的实验被毁了,瞬间崩溃。但没办法,只能面对,收拾好心情重新开始提取、培养新的细胞。”
侯瑞霞很清楚,搞科研的路更苦、更累、更艰辛,但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临床,更精准地为患者诊疗,她不后悔自己的选择。现在看来,这个选择还是正确的。
本科、硕士、博士;理论学习、临床实践、再深造、出门诊……十几年的医路经历,侯瑞霞对医学有了不一样的情怀,“学无止境,特别是学医,一旦选择,就是一辈子的事业。我越来越热爱所学的专业,潜心科研,精准服务,能让患者少生病、不生病。”侯瑞霞津津乐道。
8月初,侯瑞霞被选医院进修。每天,医院,跟随科主任查房、出诊、做手术、学管理……学得不亦乐乎。
记者张志敏刘涛魏薇文/摄太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