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文汇网
疫情之下,日常医疗不能按下“暂停键”。
近日,海军医院(医院)在部分科室和区域疫情防控期间,多次开展紧急手术,成功救治危重症患者,用精湛的医术守护了百姓生命健康。
01生死时速,延续“心”的希望
3月11日20:50,医院心外科接到闭环通知。
正当所有医护人员在为闭环忙碌时,一则来自广州的消息打乱了众人的步调——经网上分配系统,一位患者的心脏供体来了。
当面对紧急状态的移植受体,医院立即决定在严格管控下开展手术,医院抗疫小组人员、体外循环、麻醉科和手术室立即确定治疗与隔离方案,并通知患者。
3月12日下午15时,医护人员带着心脏从广州搭乘飞机返回上海。
1个小时后,这医院手术室中,经医院专家团队实施手术,于16时45分在一位患者的胸腔中重新跳动起来,为他延续“心”的希望。
02没有核酸报告?!别急,我们先救人
3月22日上午9时,正当所有手术间紧锣密鼓开始一天手术时,麻醉科急诊手术室护士长秦晶的电话响了,“护士长,急诊抢救室现有一位颈部创伤老年患者,大出血氧饱和度低,需要紧急实施颈部探查手术,核酸检测已进入加急流程,尚未报告,请启动疫情防控下急诊手术应急方案,马上手术!”。
挂了电话,秦晶立即将情况上报科室,医院疫情防控的要求及科室对此类手术的预判,一边制定救治方案,一边根据疫情防控要求布置救治现场。
为减少人员和环境接触,医院紧急启用空间相对独立的备用手术间,并在手术间门口使用帷纺布隔离。患者搭乘单独的备用电梯,避开主要临床工作区。
上午10:25,患者被推进手术室,医护人员已穿好隔离衣,随时准备开展手术。
该患者可见面颈部大量血迹,气管已外露。医生判断,可能由于血液反流入气管,患者已出现低氧血症和二氧化碳蓄积和失血性休克。
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医师张才云立即探查患者伤口,随后进行了气管吻合重建。
经过近3个小时的抢救,手术顺利结束。当参与救治的医护人员脱下厚重防护服时,后背已被汗水浸湿,他们没有丝毫停歇,又投入了下一段工作。
“到急诊来就医的患者,很多都没有近期核酸检测报告。这种情况下,我们会根据病情分级分类处置。”医院急诊科主任王美堂说,对于危重症患者,必须先救人!疫情防控非常重要,但作为医护人员,必须争取在最快时间内开展治疗,守护患者的生命,是医护的职责所在。
03我是党员,我先来
“医院反应迅速,说不定已是另一种结局”。陪着丈夫经历了治疗全过程,李女士一直悬着的心终于落地了。
3月18日上午,因疫情防控要求,医院导管室正处于闭环管理状态,所有医护人员处于隔离观察期。
一名57岁男性患者医院,经诊断,急需在介入下行下消化道止血术。
得知情况后,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医师李斌本、医生马昌盛作为科里的党员骨干,立即要求进入正在闭环的导管室完成手术。
该患者由于大量失血,入室时血压仅为55/36毫米汞柱,两位医师为患者进行气管插管术连接麻醉机辅助通气,随即争分夺秒地展开进行抢救。
沉重的铅衣外又套上了密不透风的防护服,短短几分钟衣服便已被汗水浸透,面颊也憋得红扑扑,经过医护团队的通力配合和及时处理,该患者顺利完成手术返回病房。
关键时刻,有太多的优秀党员走在前、作表率,在疫情防控中发挥带头模范作用,汇聚了奋战疫情的强大合力。
作者:李晨琰冯瑾
编辑:李晨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