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血性休克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张维迎和华生等人的价格双轨制发明权争
TUhjnbcbe - 2024/8/7 17:12:00
在北京治疗白癜风那家医院比较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华生(左)中国侨联华商会副会长、北京市侨联副主席△张维迎(右)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联合创始人

诺贝尔经济学奖?想多了!

本文作者:邓新华

最近,人文经济学会和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分别举办了张维迎价格双轨制论文发表35周年研讨会,这两个正常的学术活动引发了张学军、边勇壮写作《诺贝尔经济学奖传言引发的躁动——双轨制发明权之争的历史考证》。张学军、边勇壮认为,价格双轨制理论首创权并不归属于张维迎,而是归属于莫干山会议的多位参与者——华生、何家成、蒋跃、高粱、张少杰等。

这事跟诺贝尔经济学奖有什么关系呢?早在十年前,华生、高粱、张少杰(已因病去世)等人署名发表《令人遗憾的双轨制发明权之争》,争夺价格双轨制“发明权”,文中就已提到美国经济学家、诺奖得主斯蒂格里茨说价格双轨制有可能得诺奖。经济学者张曙光的《中国经济学风云史》(第页)里提到,《令人遗憾的双轨制发明权之争》这篇文章,病重中的张少杰并没有看,华生就发表了。张少杰对人说:“华生曾对我说,如果中国人能够得诺奖,那就是提出了双轨制,这件事我就像吃了一个苍蝇,挺对不住哥们的(指张维迎)。”

得诺奖?想多了。价格双轨制理论确实是重大的理论成果,但是,它基本没可能得诺奖。

我也从来没有看到或听到张维迎把双轨制与诺奖联系起来的文字或谈话。他大概有自知之明。

、、年代的经济学诺奖,确实群星璀璨,得主有哈耶克、弗里德曼、科斯等。那时候的诺奖奖励原创思想,可是近些年的诺奖呢,基本是重术而不重道(奥斯特罗姆、威廉姆森可能是唯一的例外),思想创新上乏善可陈。价格双轨制理论属于道,得不了诺奖的。

抛开诺奖不谈,价格双轨制理论首创权归谁、莫干山会议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倒也的确是值得考证的有趣话题。

然而,张学军、边勇壮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传言引发的躁动——双轨制发明权之争的历史考证》,虽然题目中有“历史考证”这个词,但却完全没有遵循历史考证的基本原则,不是根据文献,而是根据“记忆”,并且完全偏向华生一方的记忆。

既然是历史考证,就应该重文献、讲逻辑。下面,我来用文献、逻辑,重新考证一番。

张维迎的价格双轨制论文早于莫干山会议4个月。

关于价格双轨制首创权争论的“罗生门”,当事人中,华生、高粱、徐景安等人为一方,张维迎为一方,加上张学军、边勇壮的“考证”,有好几万字,显然没多少人愿意仔细看完。我也不打算全面回顾各方争论,只说一些重点吧。

先看看双方没有争议的地方是什么。首先,价格双轨制在实践中早已出现,是改革实践者的发明,这一点双方都没有争议,争议的是谁先提出价格双轨制理论。(注①)

其次,张维迎年4月21日写成的《以价格体制的改革为中心,带动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一文(最初刊印于国务院技术经济研究中心能源组“内部资料”《专家建议》(三)(年6月出),明确提出“实行双轨制价格”并进行了全面论述。随后张维迎把该文投递给“中青年经济理论工作者学术讨论会”(俗称“莫干山会议”),入选会议论文。(注②)莫干山会议9月3日才开。

对此,由于张维迎出示了《专家建议》扫描件,这是硬文献证据,华生一方,包括“考证者”张学军、边勇壮也不否认,但他们说《专家建议》是油印件,其他人没有读过,不能算数。

这种说法有点强词夺理。即便是手写稿,也是硬证据,何况张维迎提交莫干山会议的正是这篇论文。至于华生等人没有读过张维迎文章的说法,这当然是可信的,但这不能否定张维迎最早提出双轨制改革思路。

这里有必要简单介绍一下张维迎论文的主要内容。张维迎并不是简单地在论文中提出价格双轨制这个概念,而是详细分析了旧的价格体制的弊病,并提出了双轨制价格改革的8个具体步骤,还从原理上、财政上有针对性地劝说人们解除顾虑。可以说,这篇论文有思想、有实务,是价格双轨制改革的全面设计书。

张维迎在论文中提出,当时农村改革的成功并不在于责任承包制的“包”字,而是在于“活”字。张维迎说:“大包干责任制产生了巨大的威力,但这种威力只有通过放活市场才能充分显示出来。如果只包不放,充其量只能使农民吃的好些,穿的好些,不挨饿免寒袭,而绝不可能使农村出现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这样一个历史的转变时期。另一方面,只要放活市场,责任制就是不言而喻的要求。简单地说,农村改革的机制就是放活市场。”这个观点,放在今天看也是新颖的、非常有洞见的。张维迎认为,城市改革要学的就是“活”字、“放”字。

当时,尽管改革实践者早已自发地推行价格双轨制,但对于价格上的“放”,学界多数人和很多经济管理官员都是认识不深的。绝大多数人想的还是怎么把价格“调”得合理。而张维迎此前翻译过世界银行经济学家阿伽瓦拉写的《价格扭曲与经济增长》一文,也受到过宋国青等人论文的启发,对价格上的“放”认识较深。

按当时的思想惯性、体制惯性,全面放开价格显然是很困难的,所以张维迎基于“放”的思想,提出了价格双轨制的过渡性改革办法。

张维迎的论文说:“调整价格并不是价格改革,它只是旧体制解决问题的办法。价格改革是要解决价格制度的弊病。”他很明确地提出,价格改革不是改价格,而是改价格形成机制。

改革的目的是建立市场价格体系。“价格体系改革的具体办法,可以参照农副产品价格改革的办法,实行双轨制价格,旧价格用旧办法管理,新价格用新办法管理,最后,建立全新的替代价格制度。与价格调整相比,价格体制的改革是一个连续的逼近过程。”

张维迎说:“问题不在于第一步是否达到合理,问题在于它是不是趋向于合理。”这说明他对于渐进改革的精髓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张维迎还说:“价格体制不改,其他体制就不可能有根本性的改变。另一方面,只要价格体制松动了,整个市场关系就会发生变化,迫使其他体制也跟着松动。从这个意义上讲,价格体制的改革就是整个体制的改革。抓住了价格体制,就是抓住了改革的‘牛鼻子’。”

考虑到张维迎当时不到25岁,还是在读的研究生,且当时思想环境相对封闭,上面这段话所体现出来的格局和远见,是令人惊讶的。

张维迎甚至在此文中强调了企业家的重要性,把“缺乏一代企业家”看做是改革的“障碍因素”之一。他说:“企业家是企业的灵魂。企业素质的核心是企业家的素质。伴随企业的转型,企业家的功能愈益重要。”这一观念在当时也是非常超前的。

莫干山会议“罗生门”

那么,既然华生等人也不否认张维迎早于莫干山会议发表了价格双轨制论文,他们为何还说双轨制是他们首创的呢?他们的逻辑是:你张维迎在莫干山会议上没说双轨制,只有我们说了双轨制,所以我们才是双轨制理论的首创者。

这就进入莫干山会议的“罗生门”了。对于年9月3召开的莫干山会议,张维迎和华生、徐景安等人的记忆有重大的歧异。张维迎参加的是“宏观经济组”,此组因为讨论的问题主要是价格,后被称为“价格组”。而华生等人并不是价格组的成员。

张维迎的记忆是,自己携价格双轨制论文上山,在价格组田源(主张价格改革以调为主)发言之后,急切地发言,提出以放为主的价格双轨制观点,语惊全座。因座中人对放感觉难以接受,张维迎迎战众人,并逐渐说服了众人。同意这段记忆的,有张维迎、刘佑成。

华生等人的记忆是,调派代表田源发言后,张维迎急切地提出放的观点,并与众人辩论,成为放派代表。华生等人听到争论,综合双方观点,提出调放结合的价格双轨制。张维迎在莫干山会议上主张的是“休克疗法”式的放,根本就没提过价格双轨制思想。同意这段记忆的,有华生、高粱、田源、徐景安。

谁的记忆是真的?记忆的不可靠。

《罗生门》是黑泽明导演的日本经典电影,讲的是发生在罗生门(地名)的一个杀人案。对这个案件的经过,当事的四个人(包括被杀者的鬼魂)说法各不相同。“罗生门”这个词,慢慢被人们用来指称各人说法各异、真相难辨的情况。

说法歧异,倒也不是说一定是有人故意撒谎。很有可能有人记错了,或者篡改了自己的记忆,而在真诚地说着谎话。

心理学家实验证明,存在三种“记忆扭曲”:

1、想象性夸张(imaginationinflation);

2、基于要点的关联性记忆错误(gist-basedandassociativememoryerror);

3、事后信息误传(post-eventmisinformation)。

谁都有可能说谎,谁都有可能记忆出错,公平起见,必须先假设,既有可能是张维迎说谎,也有可能是华生等人说谎。

在此假设下,莫干山会议的“罗生门”,能否考证出真相?

借助文献和逻辑,是可以得出真相的。牛顿和莱布尼茨?NO!回到文献和逻辑,事情就比较简单了。

首先,张维迎提供了早于莫干山会议发表的原始论文的扫描件,这一文献证据连华生这一方也无法否认。随后,张维迎把这篇论文提交给莫干山会议。张维迎回忆,他在会前的8月30日已完成论文第二稿,并由同住一间房的郭凡生拿去发表在《内蒙古经济研究》年第4期上,有关双轨制价格改革步骤部分与初稿基本相同,这有《内蒙古经济研究》扫描件为证。

而华生这一方并没有“张维迎没在莫干山会议提到价格双轨制”的文献,他们能强调的,只有记忆。

当然,张维迎一方也没有自己在会议上讲了价格双轨制的文献证明。所以,究竟张维迎在会上讲没讲双轨制,还得求助于逻辑。

那就看看行为逻辑。大家不妨先假定张维迎当年没有参加莫干山会议,或者即使参加了莫干山会议,但没有参加价格小组的讨论,那会怎么样?

很显然,即使张维迎没参加莫干山会议,仅凭他早于莫干山会议4个月写作、发表的全面论述价格双轨制的论文,他也是毫无争议的价格双轨制理论的首创者,而且是唯一首创者,这有强硬的文献证据,华生这一方否认不了。

当然,事实上,张维迎不仅参加了莫干山会议,而且是参加了莫干山会议价格改革的争论。但,难道仅仅因为参加了莫干山会议的争论,他就失去了文献支持的价格双轨制理论的首创权?华生等人就可以争一争价格双轨制理论的首创权了?

假设年后的后人研究这一公案,难道会有后人认可这一怪异逻辑吗?逻辑是帮助记忆的。坚持怪异逻辑的华生这一方,记忆的真实性自然成疑。

那么,有没有可能张维迎虽然发表了价格双轨制的论文,但在莫干山会议上确实没有提双轨制呢?华生等人是不是并没有受到张维迎的启发,独立地提出了价格双轨制呢,类似于牛顿和莱布尼茨各自独立地发明了微积分?

张维迎4个月前写作、发表了全面论述价格双轨制的论文,并向莫干山会议提交了这一论文,莫干山会议之前8月30日完成的第二稿坚持与第一稿相同的双轨制改革思路。然而,在9月3日参会的这一天,他却莫名其妙地绝口不提双轨制思想,突然变成了狂热的“休克疗法”者——就为成就华生等人做莱布尼茨?可能吗?华生等人说他们发明了双轨制,但他们的思路是如何形成的?华生等人从来没有出示自己会前研究价格改革的论文,他们向莫干山会议提交的论文,也基本可确定和价格改革无关。(注③)

华生等人事先不是研究价格改革的,会议中也不是价格组的,(注④)听到张维迎和田源等人争论时才过来旁听——然后他们突然就灵光闪现,成了莱布尼茨?可能吗?张学军、边勇壮的“考证”,讲述的是一个没有文献支持的、令人匪夷所思的行为逻辑。

考证,不是这样做的。

现在的人受利益驱使可能篡改记忆,但,假定年后有人研究这段公案,谁会抛开种种文献证据,相信张维迎会突然不讲自己已经系统论述的价格双轨制,只为成就华生等人做莱布尼茨?

在假定张维迎、华生等人均可能记忆出错的情况下,后世的历史研究者只会根据文献和行为逻辑,认定张维迎的记忆才是真相。

毕竟,张维迎提供的是文献证据,而华生等人提供的始终是“记忆”。证据+逻辑可以否定记忆,记忆不能否定证据。

假如诺贝尔经济学奖真要发给价格双轨制的首创者,诺奖评委也不大可能接受华生这方的“记忆”逻辑。

华生等人说张维迎只讲了放,没有讲双轨制,这一“记忆”和他们对双轨制的理解有关,但不符合逻辑。

首先,张维迎两版论文都反复强调“双轨制的核心是放”,管住计划内,放开计划外,就形成了价格双轨制,然后再分批分步放开计划内部分,最后走向完全的市场价格体制。(注⑤)其次,在当时的认识水平下,价格改革的突破就在于把思路从调转向放,最难说服人的是为什么必须是放而不是调。因为放是一种全新的思路,要让现场中满脑子调的人很快完全理解放的思路,并不容易,所以张维迎与人辩论,肯定在放上费口舌较多、姿态激烈,这很容易给人一种较深的印象,那就是张维迎只讲激进的放。

也许张维迎在会上没有不断重复“双轨制”这个词,但他努力推动与会者接受放的思路,其实就是推动与会者接受双轨制,这就像宣传日心说需要讲行星如何围绕太阳转,而不是重复“日心说”三个字一样。张维迎之前发表的论文,同样是花大篇幅努力论述放的意义。因为人们理解了放,也就理解了双轨制。单纯理解调,是没法理解价格双轨制的。所以张维迎在会议上就放与他人激烈辩论,以此推动人们接受双轨制,这和他的论文思路是一致的,也是合乎价格双轨制的内在逻辑的。

从华生等人的回忆来看,他们心目中的价格双轨制始终是着重于调的双轨制,这说明他们从参会时开始,就一直没有真正理解双轨制的核心。尽管放才是双轨制的精髓,但华生等人始终比较排斥着重于放的双轨制。直到年,他们仍然在贬低张维迎的着重于放的原始论文,并把放与双轨制说成两种不同的思路。

理解和记忆往往是紧密联系的。对双轨制理解上的缺陷,很容易误导华生等人的记忆。他们很容易记忆成张维迎会上只讲了放,是“休克疗法”,而他们自己才是价格双轨制首创者。

而最后代表会议向国务院领导汇报,华生也参加了,这更容易让人记忆成华生等人提出了价格双轨制。

从文献上看,华生等人会后写成并发在《经济研究》上的文章,连“双轨制”三个字都找不到,这和张维迎会前的论文相比,也是明显缺乏对价格双轨制的自觉认识的。

华生很早就发生了记忆错误

如前,心理学家揭示的记忆扭曲的第三条是:“紧随一个事件编码后提供的错误信息,会在人们之后的回忆中得到确认(endorse),因而谣传会被追忆为真实发生过的事情。”

莫干山会议结束不久,就发生了编码错误。华生在年初接受《中国青年》杂志记者樊平采访,樊平的报道这样写道:“九月的莫干山……一位年轻人和他的几位同学作了他们合作的论文讲演——《用自觉的双轨制平稳地完成价格改革》,接着就是滚滚而来的质询和提问。答辩完了,没有掌声,台下倒是有几处惊讶的目光,这是一位研究生吗?是的,他就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财经系研究生华生。”(见《中国青年》年第四期)

这个记忆编码现在已经被证明是完全错误的。

首先,莫干山会议根本就不宣读论文。其次,华生根本就没有向会议提交这样一篇论文。再次,接受“滚滚而来的质询和提问”的恰恰是张维迎,而不是华生。因为华生根本就不是价格组的。在张维迎力战价格组群雄、引发其他组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张维迎和华生等人的价格双轨制发明权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