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冬季是骨折高发的季节。那么一旦发生意外骨折,院前急救该如何处理?康复训练中应注意什么?被称为中老年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的“髋关节骨折”又该怎样防治?
今天,小卫小薇就与你说说
防治骨折那些事
从症状和分类认识骨折
骨折是指骨的完整性破坏或连续性中断,最常发生于儿童和老年人。当骨骼承受的力量超过自身能承受的最大强度时,就会发生骨折。骨折一般的临床常表现为外伤后,局部出现疼痛、肿胀、活动障碍等症状,骨的畸形、反常活动、骨擦音(感)是骨折的专有体征。另外,严重的多发性骨折可导致休克,危及生命。
临床上根据造成骨折的原因,大致将其分为创伤性骨折和病理性骨折两大类。骨骼由于意外事故或暴力造成断裂,称为创伤性骨折。由各种原有骨科疾病,如骨髓炎、骨肿瘤、骨质疏松等所造成的骨骼自发性的骨折,被称为病理性骨折,在老年群体中高发。
根据骨折部位是否与外界相通,可分为闭合性骨折和开放性骨折。闭合性骨折是指骨折时受伤部位的软组织完整,没有明显的损伤或撕裂。而开放性骨折是指骨折断端和外界大气相通,比如骨折端较尖锐,由内向外刺破皮肤;或直接暴力损伤时,局部软组织有明显的裂伤。这种情况下创口的细菌容易感染内部骨头,处理起来往往更加棘手。
突发骨折如何急救?
户外活动、旅行途中,一旦发生了骨折,第一时间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呢?目前我国急救的发展越来越趋于规范化,强调的是院前、院中和院后一体化、系统化的急救方式。但在救护人员还未到达,缺乏医疗器械的情况下,发生意外骨折时要懂得就地取材,做好止血包扎、固定和搬运这三个重要步骤。
止血包扎
突发的骨折一般都是摔倒、高处坠落、车祸等高能量损伤,往往存在开放性伤口,伴有持续性出血,严重者会产生失血性休克,造成生命危险。在这种情况下,及时拨打急救电话后,首先要做的就是止血包扎。找到就近能取到的一切干净辅料,在伤口局部放纱布或者棉布,再用衣物、围巾等材料进行加压包扎。
如果局部包扎后出血依旧得不到改善,对于四肢骨折,上肢应在上臂的上三分之一处,下肢在大腿的上三分之一处,用衣服袖带或围巾等做进一步加压包扎,阻断血管的流动。此时务必要注意加压到位,但又需控制好时间,一般情况下在加压一个小时后一定要放开止血物,供血5-10分钟。长时间的加压会导致原本就受伤的部位供血不足,组织缺血坏死。同样,对于外露的骨折,如果不具备专业的知识也不要强行推回,做到止血包扎即可。
简单固定
肢体发生骨折后的搬运其实是一个很危险的过程,如果操作不当很可能使骨折的断端对肢体造成二次伤害,尤其是加重对血管神经的损伤,造成骨折远端的坏死。因此,固定的目的就是避免二次伤害的发生,保护肢体功能。
在户外由于条件有限,最简单的就是就地取材,用木棍、树枝等做成的简易夹板进行固定。固定前,凡是和身体接触的地方要用棉布,软物垫好,避免进一步压迫和摩擦损伤。
如果局部肿胀明显,应在附近商店寻找冰块或用湿冷毛巾冷敷减轻局部组织充血、疼痛。骨折固定绑扎时应将骨折处上下两个关节同时固定,才能限制骨折处的活动。所以木棍长度要超过骨折处上下两个关节。固定后,外面再用一层能就近找到的布料进行缠绕包裹,此时的加压包扎要适度,以免过度挤压加重组织坏死。
小心搬运
适度的固定好以后,就可以进行第三个环节——搬运。移动患者前,应该先检查头、颈、胸、腹和四肢是否有损伤,如果有损伤,应先作急救处理,再进行搬运。
搬运过程中,应该让受伤的肢体保持平直,避免产生扭曲和旋转。一旦伤者出现颈部、腰背部剧烈疼痛,或四肢无法动弹、没有知觉的情况,这个时候我们要高度怀疑是脊柱骨折。那么对于脊柱骨折的伤者,务必要保持平直一条线搬运,脊柱不能产生任何的扭曲和旋转。对于颈椎骨折的患者,除了身体固定外,还要有专人牵引固定头部,避免移动。
伤情重或路途遥远的,要做好途中护理,密切注意患者的神志、呼吸、脉搏及伤势的变化,随时准备心肺复苏。用汽车等交通工具运送时,床位要固定好,防止颠簸、刹车等造成患者的再度受伤。
骨折的治疗和康复
谈起骨折的治疗,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打石膏。那究竟是不是所有骨折患者都需要打石膏呢?骨折后应该根据患者年龄、骨折部位、骨折程度等选取合适的治疗办法,治疗的原则主要是复位、固定和功能训练。
最常见的方法是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适用于无移位骨折、稳定骨折以及移位骨折经复位后的稳定骨折,如桡骨远端骨折、掌骨骨折、一部分小腿骨骨折。保守治疗主要采用外固定,包括石膏固定、夹板固定、支具或者牵引等。
如果骨折移位比较严重,手法复位之后效果不佳,开放性的骨折,粉碎性的骨折,或者伴有脊髓和重要的血管、神经损伤的现象,这种情况一般采取手术治疗的方法治疗。
另外,不论采用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其实后期的康复训练都占有重要地位。手术或手法复位一般只需几个小时就能完成,但是后续的康复问题一定需要三个月或者半年,甚至更长时间。尤其是对于老年患者,最主要的是在其康复过程中,针对存在的一些原始的疾病、基础疾病进行整体治疗,如骨质疏松,强调要规律全程的抗骨质疏松治疗;肌肉萎缩,则主张加强关节活动度的训练和肌肉力量的训练。通过关节活动度和肌肉力量的训练,可以改善骨质疏松,促进肌肉的功能恢复和骨折愈合,加速整体身体机能的康复。
女性更年期的骨质疏松防治
有人说,女性到了更年期更容易引发骨质疏松,更容易导致骨折,这种说法到底有没有道理呢?骨质疏松是老年人群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尤其多见于女性更年期后。
其实人体雌激素的作用是很明显的,它除了维持女性正常生理功能以外,对改善骨头质量,减少骨质疏松是非常重要的。女性更年期后,由于体内雌性激素水平的下降,出现骨骼当中钙盐的丢失,导致骨密度降低,就会更容易出现骨质疏松。
对于女性更年期骨质疏松的治疗,主要包括几个方面的,首先要给予钙盐和维生素d3的活性刺激治疗。其次在日常生活中,建议多参加一些户外活动,多晒太阳,规律生活,保证良好的睡眠,保持适当的运动。
最后,抗骨质疏松药物的应用也是不可缺少的,药物种类较多,主要作用是减少骨量丢失,促进新骨形成,如特立帕肽,双膦酸盐,雌激素等,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药物的应用,达到治疗骨质疏松的效果。
“人生最后一次骨折”需谨慎
老年人不慎摔倒或滑倒时,股骨近端很容易受到损伤,造成骨折。据统计,跌倒是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伤害死亡的首位原因,因此摔倒这件看似普通的小事也成为很多老年人生活的隐患。
摔倒引发骨折的主要部位为髋关节、脊椎骨、手腕部等处,其中髋关节骨折最为严重,又被称为是“人生最后一次骨折”,其死亡率高达20%-30%,且致残率也很高。老年人一旦发生髋部和髋部近端骨折,一年后的生存率只有50%左右。
“人生最后一次骨折”确实很吓人,但并不是没有办法预防,并且做好预防比治疗更为重要。老年人应该定期监测骨密度,当出现骨质疏松时,要及时干预,从根本上改善骨骼质量,预防骨折。此外,老年人日常还应适当加强锻炼,增强肌肉力量。一旦发生髋部或其他部位的骨折,应及时就医,争取手术治疗,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
户外运动要适量
现在,不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登山、长跑等户外运动都已经成为大家青睐的锻炼方式和业余爱好。但是这些户外运动真的是多多益善吗?对我们的关节健康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从关节来讲,其实登山对它的损伤是非常严重的,包括人们喜欢做的举重训练的深蹲动作,还有上下楼梯也是如此。因为普通人平躺时,关节的负重可能是零;站立的时候,关节的负重是一个身体的重量。但是,人在上下楼梯、跑步的时候,关节的负重可能要增加到四倍;做举重训练深蹲时,甚至会增加到八倍到十倍。这时就已经违反正常关节的生理负荷能力了,会对它造成一定损伤,这个损伤往往得不到适当的修复。
所以对于登山、长跑爱好者,建议量力而行,适量运动。首先要改变运动的习惯。强调在正式运动前先热身,做一些关节的拉伸训练和热身训练,让关节先有一个充分的适应过程。其次,还要做好适当的保护,比如说登山要戴着护膝,要用拐杖。拐杖可以减少我们肢体的负重,有一定的辅助能力。运动完以后还需要有一个放松的过程,比如拉伸、热疗、按摩等。
如果运动完以后出现明显的关节酸痛不舒服,其实是身体发出的提示和预警,一是过量运动,二是关节已经开始老化,说明你不大适合这些运动。那么就牵出第二点,要改变我们的运动方式,比如说从登山和长跑演变为快走、慢跑、骑自行车和游泳,这些有氧运动既能保持关节的活动,改善骨质疏松,也可以提升整体的心肺功能。
来源:医院
原标题:《收藏!与你说说防治骨折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