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是指急性心肌缺血性坏死,为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细胞死亡。
急性心肌梗死在临床上可表现出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坏死标志物增高,以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
早期识别
1、发作诱因:过度疲劳、情绪激动、饱餐后睡眠差、大量吸烟或持续紧张工作等。
2、先兆症状,50%-80%的病人在发病前数天有乏力,胸部不适,活动时心悸、气急、烦躁、心绞痛等前驱症状。以新发生心绞痛或原有心绞痛加重最为突出。
3、临床表现
(1)典型症状
典型胸痛
疼痛部位:胸骨后或心前区可放射至左颈根部、背部或左上肢。
疼痛性质:突发性、压榨性剧痛,
持续时间:持续半小时以上,甚至可达数小时或数天。
缓解方式: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不缓解。
伴随状态:常伴有大汉烦躁不安,恐惧及濒死感,不敢继续工作或活动
(2)不典型症状(30%以上)
无痛性心梗:患者仅表现出轻微的胸闷、上腹部堵闷不适、恶心、憋气等症状。糖尿病、闭塞性脑血管病或心衰的老年病人易出现无痛性心梗,容易漏诊。
4、心肌坏死标志物
肌钙蛋白I或T:最特异和敏感的首选指标
肌酸激酶同工酶:早期(<4h)诊断和再发MI诊断
肌红蛋白:特异性较差。
5、心电图改变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特征性改变,
(1)面向透壁心肌坏死区的导联上:宽而深的Q波,
(2)面向坏死区周围心肌损伤区的导联上:ST段抬高呈弓背向上形。
(3)面向损伤区周围心肌缺血区的导联上:T波倒置,
(4)背向心肌坏死区的导联上:相反改变,即R波增高,ST段压低和T波直立并增高。
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必须至少具备下列三条标准中的两条,
(1)缺血性胸痛的临床病史,
(2)心电图的动态演变,
(3)血清心肌坏死标志物浓度的动态改变
急性心肌梗死的应对方法
总缺血时间每一分钟都有意义,总缺血时间每延长30分钟,一年死亡率增加7.5%。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心肌。
1、症状发作,减少患者自身延误,缩短自发病至FMC的时间:
(1)尽早呼叫急救中心及时就医
(2)减少患者自身延误
2、急救车
减少院前系统延误,加强院前急救系统与胸痛中心协作,
(1)评估生命体征,
(2)首次医疗接触后十分钟内完成首份12导联心电图,
(3)有条件时,提前经远程无线系统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