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距离年南方健康科普大赛截稿
仅剩13天!!!
想要学分?
想要拿奖拿到手软?
想要见大咖,学干货?
快快抓紧时间投稿吧!
详情请戳链接
↓↓↓
科普大赛截稿延期!年度科普盛会通知也来了!超多奖项可申报!
被鱼刺扎伤,一般人都不会放在心上,可是有时候小伤口却会引来大麻烦。家住广东佛山顺德的李先生就因被罗非鱼鱼鳍扎伤造成感染,险被截肢。医生提醒,被生鲜水产扎伤,要格外小心。
李先生左手被鱼鳍扎伤,造成感染。通讯员供图
洗鱼时左手被鱼鳍扎伤
今年8月,在超市卖生鲜的李先生在帮顾客杀鱼时,左手小鱼际部位不小心被罗非鱼鱼鳍扎了一下,这对常年接触水产品的他来说见怪不怪,自然没把它放在心上。
可不曾想,李先生左手掌红肿越来越明显,甚至疼痛剧烈难忍。
意识到情况不对,李先医院就诊,当地医生考虑“左手坏死性筋膜炎并骨筋膜室综合征形成”,便进行了左手背部、小鱼际区切开减压,并高度怀疑李先生感染上了创伤弧菌(一种致病菌,致病力强、感染死亡率高),不排除截肢的可能。
病情加重转入ICU
次日,李先生病情进一步加重,左手红肿蔓延至左前臂,医院转入医院ICU(重症监护室)进行治疗,ICU立刻组织多方会诊。
“转入ICU时,李先生已经处于感染性休克状态。”参与会诊的创伤骨科主治医师刘玉斌回忆,当时李先生生命体征不稳定,血压不稳(70~90/50~60mmHg)、心率较快(次/分)、呼吸急促。
刘玉斌医生查体发现,患者左手背部、小鱼际区红肿,部分皮肤坏死,肿得像大黑馒头,左手背部、小鱼际区切开减压伤口的地方有大量分泌物,整个包扎辅料都被渗透。
会诊专家们立即对李先生进行抗休克、抗感染、取分泌物培养等治疗,李先生病情逐渐稳定下来,随后转入创伤骨科进行诊治。
多重细菌感染至感染性休克
转入创伤骨科后,刘玉斌医生多次进行分泌物细菌培养发现,李先生出现感染性休克的主要原因是多重细菌感染,而罪魁祸首则是大肠埃希菌和屎肠球菌。
大肠埃希菌又叫大肠杆菌,较为常见,当宿主免疫力降低或细菌入侵时容易引起感染,而培养结果中的屎肠球菌则属于多重耐药菌,对药物不敏感,对抗生素的耐药程度比较高,一般的药物难以发挥作用,比较顽固。
当侵入人体,细菌会将人体体表伤口附近的肌肉组织“杀死和吃掉”,从而引发一系列并发症。
刘玉斌医生表示,组合型的多重细菌感染,毒力更强,短时间内,患者感染部位已经从手掌延伸到前臂甚至上臂,进展非常快。
近一个月治疗后摆脱截肢风险
确定了具体被感染细菌,创伤骨科主任李松建教授带领团队为李先生制定了全面的诊疗计划:通过合理科学使用敏感性抗生素,补充白蛋白,减轻患者水肿状况,为患者提供营养和免疫力支持,同时,进行封闭持续的负压吸引,加快感染创面愈合。
经过近一个月及时有效的抗感染治疗,李先生伤口红肿热痛的状况得到改善,分泌物渗出较少,手指伸屈功能改善,病情稳定,摆脱了截肢的风险。
李松建教授提醒,不光是水产品,任何被划伤、刺伤、扎伤的情况都不能掉以轻心。如果不医院进行消毒处理并做明确诊断,尽早进行抗感染治疗。
TIPS:被水产品扎伤该怎么办?
实际上,像李先生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因伤口细菌感染而惨遭截肢甚至失去生命的案例不时见诸报端,对此,不少人也有许多疑惑。
Q1:为何一根小小的鱼刺扎到手,就会引发如此严重的后果?
水产或海洋生物身上有各种细菌和微生物,特别是创伤弧菌感染,患者一旦被刺伤,细菌和微生物通过伤口入侵体内组织,就容易造成发炎、感染,严重者甚至可能截肢或者引发生命危险。
Q2: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被水产品扎伤的情况,应该如何处理呢?
如果伤口较浅,及时将表面血液挤出,流动水下冲洗伤口5分钟,消毒伤口;如果伤口较深,经过基础的处理后,医院就医。
Q3:生吃海鲜更易感染细菌吗?
经过高温煮过的鱼类、海鲜生物,细菌也会被高温灭杀,因此,如果被煮熟的水产生物扎伤,通常问题不大,但如果被鲜活的水产生物,尤其是像李先生这样被携带大量细菌的死鱼刺伤,细菌会快速“吃食”脂肪和筋膜,就需要格外小心。建议大家食用海鲜时,一定要煮熟,避免细菌残留。
Q4:哪些人容易被感染?
尽管细菌广泛存在,但是这类细菌所产生的的伤害程度也因人而异,免疫能力强者一般症状较轻,恢复较快,而患有基础病、慢性病或者免疫力低下者若受其感染,病情更易恶化。
处理海鲜的注意事项
小编在此提醒大家,到海边戏水时或处理海鲜时一定要做好保护措施注意以下几点:
(1)身体有伤口时或有基础病特别是酗酒、肝功能不良、糖尿病、风湿性关节炎、地中海贫血、慢性肾衰竭、长期服用免疫抑制药等机体免疫力低下患者,尽量不要在海水中游玩,以免被此菌侵袭导致感染;
(2)处理海鲜时,应戴手套,以防止扎伤;
(3)且建议海产类食物绝对要煮熟再吃,因高温可以杀死创伤弧菌。
如果不小心被鱼虾刺伤,尽量挤出毒血,用双氧水或碘伏等消毒处理。若被扎伤后出现红肿、发烧等医院就诊,以免延误诊治,产生严重后果。
来源:南方都市报、医院
编辑:谢韵宁、方洪秀
责编:陈广泰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