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部影片悄然登陆中国院线,它有着一个热烈的名字——《尼斯·疯狂的心》。
这部来自巴西的影片曾在年的东京电影节上一举斩获最佳影片和最佳女演员奖,并且在年金砖国家电影节上获得一片赞誉,最终拿下最佳影片。
《尼斯·疯狂的心》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年,里约热内卢郊区,佩德罗二世精神病治疗中心。时值现代心理学的分裂时期,尼斯医生游学归来。
在影片的开始部分,微微晃动的手持镜头下,我们见到的始终是尼斯医生的背影。
尼斯医生难以掩饰的震惊
当她第一次出现正面镜头,恰恰是在她的落座之时。
身着红色的她游刃有余地走入满是白色的医生当中。
她的面孔严谨而端庄,显然已经习惯了应对“格格不入”。
但是,当她耳闻目睹治疗手段的粗暴之后,她无法掩饰的震惊与周遭的面无表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残忍的电休克疗法
尼斯医生对当时认为十分先进的额叶切除疗法与电休克疗法提出了质疑。
她相信即便是精神病患者也具有感知力。
她大胆地采用了荣格的心理疗法,试图用艺术去重塑患者心灵的形状。
即使被排挤至冷清的作业疗法部门,尼斯依旧干劲十足。
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阳光洒满房间。
房间焕然一新,充满阳光
垃圾是人规定的,种子是会发芽的。有了阳光,然后是颜色、音乐、漂亮的衣服、精致的野餐、可爱的精神伴侣……
破碎的灵*从抽象的颜色生长出曼陀罗一样的形状,他们在这里遇见心中的神迹,重新感受爱与欣喜,用自己的双手打磨心中的战士。
病人们开始投入绘画之中
当我们以为整部影片即将在温暖中结束的时候,剧情却急转直下。病人们的爱犬被院方全部*杀。
矛盾爆发得突然又粗暴,所有的努力似乎一夜间付诸东流。
镜头也跟着变得慌乱,尼斯强作镇定地呼喊着病人们的名字,大特写的切入让我们感同身受地发出呐喊。
痛苦而悲愤的呼喊
全片第一次出现极冷的色调,封闭式的构图让尼斯仿佛被囚禁在浓郁的深海。
她端坐着,面颊冷硬,终于发出绝望的呼喊。为什么要这么残忍。
尼斯哭了,她第一次依偎在丈夫的怀里,如同一位失去孩子的母亲。
影片的结尾动人而克制,恰到好处的留白使它没有被浓厚的说教意味淹没了意趣:
尼斯医生在丈夫的搀扶下走上讲台,她环顾人群,眼中有坚定也有迷茫。镜头忽然切到现实当中。
真实当中的尼斯医生
纪录影像中的尼斯·达·西尔维拉坐在那里,娇小却始终如同少女,她穿着藕荷色的长裙,清晰地说道:“我们有一万种方式,可以活出自己的人生。”
这的确是一部疯狂的电影。疯狂的不是精神分裂症的表象,而是那个保守又残酷的年代,是用画笔的柔软去对抗尖锐暴力的决心,是时代的先锋者对旧有传统的挑战,是一个女人与整个男权体系的抗衡。
尼斯医生与院长的对峙
《尼斯·疯狂的心》虽然是一部人物传记片,但核心剧情更接近一个群像故事。
影片对于群像中的个体性格塑造十分出色,每个人物都在有条不紊中渐渐变化,对尼斯医生的治疗方式的演变也有较为清晰的呈现。
温馨的合照
其中的情感表达也颇为含蓄。友情、亲情、爱情均有涉及,护士与病人之间的友谊,病人们对回家的渴望,暗暗滋长的情愫等等,力图让观众真正理解尼斯医生口中的“感知力”。
同尼斯医生一起认真聆听病人的过往
《尼斯·疯狂的心》没有将人物的艺术才能过于天才化、神话化。
它以治疗疾病为最基本的前提。艺术始终是一种手段,而不是另一种同普通人划分开来的途径。
这些画作之所以出色是因为病人们“不畏惧自己的潜意识”。
尼斯医生从医学角度观察病人们的画作
影片中尼斯医生要求所有的画作一定要按照作者和时间编号,她自始至终都强调治疗仍在继续,从不允许感情过多的干涉医生与病人的立场,冷静而不滥情。
在一连串的扶持项目标签下,我们能看到的是一个国家人文关怀的决心。
不管是否喜欢这部影片,尼斯医生——这位斗争一生的女性——都值得被尊重。尼斯·达·西尔维拉医生于年逝世。
为时代奋斗一生的尼斯医生
年,她是Salvador医学校位医学系毕业生中唯一的一位女医生。
正如影片伊始,她穿着红色的套装缓缓地走进镜头,当她定定地站立在画面的右侧,刻板与传统开始失衡。
她用自己持续而坚定的拳头,一拳又一拳,砸开了一扇尘封的铁门,敲落了赤诚之心的蒙尘。
她站在时代里大声疾呼:你的灵*,本就五彩斑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