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血性休克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如何更好地对年轻肿瘤患者进行安宁缓和医疗 [复制链接]

1#

郑坤玉,医院级风湿免疫科研究生,医院病房前经历的最后一位住院医生。在近期医院安宁缓和医疗组主办的讲座中,郑医生以个案解析的方式,与大家分享了在临床工作中作为住院医师面对年轻的血液系统肿瘤患者时的思考与疑问,以下是我们对其部分讲座内容以及现场嘉宾交流内容的整理。

01

病例概况

患者是一位18岁的青少年女性,这位患者前期经过了非常漫长又痛苦的确诊过程,最终明确诊断是NK/T细胞淋巴瘤,于是转入血液科开始了化疗。但因为血液科周转都是比较快的,医院住较久的时间,所以她在第一程化疗之后就出医院度过她的骨髓抑制期。

出院后她的症状其实也没有明显好转。医院开始第二程化疗时,她突发晕厥送往抢救室,之后又出现反复高热,伴随休克,考虑慢性活动性EB病*感染(CAEBV)继发嗜血可能,感染性休克不除外。为了进一步的治疗转入血液科治疗。

进入血液科的时候,她的情况很糟糕,全身都有散在的出血点,她的口唇和口腔黏膜多处溃疡,张口受限,无法进食。四肢肌力和感觉都在明显下降,基本上处于瘫痪在床的状态。

在转入血液科的当天晚上,她仍然是一个休克的状态,还出现了DIC(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经过专业组查房,决定给她开始第二程SMILE方案化疗+抗感染治疗。但是实际上从教授们到主治医生,包括我们住院医生也都知晓,这位病人的预后极差。

开始化疗后,第二天她就开始解暗红色血便,经内镜中心会诊,内镜介入来治疗她消化道出血的风险极高,所以最终只能选择保守治疗。而因为出现了消化道出血的突发状况,她原来的化疗方案也没有办法继续下去,只能调整。即使每天都给她充分的支持治疗,包括输注大量红细胞、血小板、血浆,她的情况仍然是每况愈下,在12月3号的凌晨,出现消化道大出血,失血性休克,血压降至70/30mmHg。经过输血和补液支持治疗,她的血流动力学仍然不能稳定,我们向家属充分交代了病情,家属最后选择在凌晨4:30时自动出院。出院当天患者就去世了。

02

患者有哪些方面的痛苦?我们对此做了什么?

在整个过程中,作为医生,我们与患者本人是有很多沟通的,但现在回想起来,这些沟通还是有限的,至于社会、心灵、灵性等方面的沟通,则几乎是空白的。患者自己因为身体上的痛苦而没法充分诉说心理需求,患者的痛苦其实有很多方面。

首先是身体上由胸闷和憋气带来的痛苦。她进入血液科之后,身体上的痛苦非常显著。她反复说她有胸闷和憋气。胸闷和憋气可能与她NK/T细胞淋巴瘤导致鼻腔阻塞有关,即使通过吸氧的方式让她的氧分压达到正常的水平,她的憋气和鼻腔阻塞感仍然存在,但遗憾的是我们也没有找到很好的办法来缓解她的痛苦。

第二个方面是口干的问题,这个一方面可能和她持续鼻导管通气和经口呼吸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与我们因为消化道出血以及容量负荷较重对她禁食禁水有关,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值班医生,我也都是站在医生希望不要加重她临床病情的角度,一直都是劝她忍耐,没有给到她一些帮助来缓解她的症状。

第三个方面是她的口腔和唇部的溃疡,这些溃疡也非常严重,她完全没法进食,出于对她营养和进一步治疗的考虑,12月8号下午,我们给她放了胃管,但这让她疼痛难忍,甚至难以入睡。同样出于对各方面的考虑,我一直在鼓励她和她的妈妈坚强起来,努力去适应,但结果还是事与愿违。

12月9号她出现消化道出血的病症,我们不得不停止了肠内营养,开始了输液治疗,但是输液又进一步加重了她四肢水肿的情况。为了观测她的病情,需要每天给她抽血,每天的抽血对于值班医生和她本人来说都是非常巨大的折磨,因为不能保证一次就抽成功,每次绑上止血带之后,我们甚至都可以看到她的那些伤口在渗出水来。

在开始第二程化疗之前,我们告诉患者母亲,这次化疗的成功率非常低,这对她的妈妈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之前可能完全没有这方面的心理预设,所以她下意识地还是选择了继续治疗。

对于这些非常年轻的患者,我们通常都会采取“积极的”化疗的方式,但是对于这种恶性程度非常高的淋巴瘤来说,哪怕是年轻的患者,化疗的意义到底又有多大呢?我们一直在选择积极的治疗方案,却忽视了患者自身的诉求。

03

我们当时如果选择了缓和医疗,患者会不会不用这般痛苦?

首先是胃管这个方面,在整个过程中,我都是站在医生的角度,选择我们认为最好的选择,但是实际上对于她来说,这个过程实在是非常痛苦。如果当时我能够更好地共情,给她拔出这个让她痛苦万分的胃管,至少她能够享受一晚上较为舒服的生活,可能对她之后的治疗也是有一定帮助的。

另外一个方面是她憋气的情况,我们本可以用一些药物来缓解她的症状,但是我们没有。她的这些水肿,我们其实可以联系安宁缓和医疗组,用药物、芳香疗法或者其他的非药物的方法减少她的痛苦。包括抽血,或许我们可以通过沟通在她最后的生命里尽量减少抽血的频率,这些本是我们在血液科可以帮到她的问题,很遗憾我们却没有做到。如果我们能够控制她身体上的这些痛苦,或许我们就有时间,患者本人也能有精力开始和我们展开一些其他层面的沟通。

整个治疗过程中,身为大夫的自身情感占了一个主要的地位,但倘若我们把选择权一部分交给患者和患者的家属,尽早开始和他们沟通,或许就能让她免遭这么大的痛苦,让她有更多的机会和时间来度过一段可能她本来可以选择的、比较平静的时光。

04

缓和医疗是否可以介入得再早一些?

来自医院骨科的研究生徐溢明,就郑医生的上述讲述内容,根据自己轮转的基本外科的感受谈了相关的经历与理解。

他对郑医生的感受与反思非常理解,他说:“单从临床上来说,我们整个的治疗过程,包括这一例内科患者的治疗基本没有问题,都是符合原则的。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疾病自然的一个转归,大夫毕竟不是无所不能的。

像这种程度的病人可能外科收治的相对少一些。外科在缓和医疗方面的经验并不算多。有例患胰头占位的病人,由于病情发展太快,已经失去了手术治疗的价值,之后相继联系肿瘤科、放疗科,包括分子病理科,也都没有找到合适的治疗方案。所以对于外科大夫而言,可能更倾向于抱着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想法去施以治疗。有时,手术完成得很顺利,术中病况也挺平稳的,但病人下了手术台之后,他可能撑不过术后的急性期,甚至远期会出现一些并发症,最后得到一个并不是很好的术后结果,但这并不是作为医生的我们能够完全控制和掌握的……”

同时,他也从外科医生的角度,提到了“对于外科而言,往往最后才能想到缓和医疗”,也提到了“缓和团队的介入可能还可以再早一些”,具体而言,他说道:

“作为手术科室,我们的主战场是在手术室,病房只能说是整个治疗过程当中的一部分,它与内科不同,内科病房几乎占到了90%以上的工作量。总的来说,我们肯定是要去关怀病人的体会和感受,但是作为医生,也必须得坚持职责份内的主要义务。

当我们意识到病情到了内科和外科都已不可继续改善的阶段时,缓和团队介入可能还可以再提早一些。因为作为一般的临床大夫,我们可能还是更倾向于治病,很多时候大家都会有这样的一种期盼或者是一种愿望,但事实却可能是冷冰冰的,也就意味着我们这么努力、这么美好的期盼,它不一定能得到一个美好的结果……”

05

当留不住病人的生命,作为医生,我还能做些什么?

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的理事、一直参与安宁疗护志愿者相关工作的陆晓娅说:“有些病人,医生确实没有办法留住他们的生命,医生也可能会因此感受到挫败,甚至是悲伤。在学习了安宁缓和疗护以后会发现,也许作为医生我们还有很多的可能性,我们还能做很多的工作,来减轻病人的痛苦和遗憾。那时候,我们对于自己作为一个医生的一种价值,会不会又有一些不同的体会?

我在医院的心莲病房,和他们的医护人员交流时我发现,他们从事安宁疗护以后,反而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更多的认可。当他们将病人视为一个完整的生命时,他们也发现自己更完整了。所以我相信,将来不管我们把病人的生命挽救回来,还是没有办法留住他们的生命,你们一定会因为学习这种安宁缓和疗护而有了更多更好的方法去和病人沟通、和家属沟通,会帮助他们减轻身心痛苦,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去安排好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你们也会更好地感受到作为医生的价值。”

编辑:吴珊

审核:郑坤玉

排版:郭子菡

了解安宁志愿服务,请看视频

本文章中所有照片归“北京协和安宁志愿团队”所有,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擅自使用

也许你对这些有兴趣:

我如何成为一名临终关怀志愿者生死课共修:视频回顾丨来自父亲的恩宠与勇气视频回顾丨走在生命探索路上视频回顾丨死亡让我成为一名临终心灵呵护师视频回顾丨与死亡共舞视频回顾丨死亡教育给我的滋养视频回顾丨我从死亡和哀伤中学到的关于死亡:一本关于生命、死亡和尊严的书,建议做好心理建设再打开我在临终关怀病房见证的死亡死亡是一块需要被穿透的帷幕生前告别会我能为自己的死亡做什么准备--生前预嘱简介诗歌

一行禅师:请用我的真名呼唤我刘天君:传统文化视角下的灾难与应对短片《卵》你是每个活过的人,也是每个将要活的人(视频)生命中的一切,都是礼物(苡青)关于临终:没在你身边,但我依然陪着你——致不能陪在临终亲人身边的你最后的月光:生命最后七天的故事—倒数第七天最后的月光:生命最后七天的故事—倒数第六天最后的月光:生命最后七天的故事—倒数第五天最后的月光:生命最后七天的故事—倒数第四天最后的月光:生命最后七天的故事—倒数第三天最后的月光:生命最后七天的故事—倒数第二天最后的月光:生命最后七天的故事—最后一天关于同亲人谈死亡:告知与不告知死亡面前:“别告诉她”,还是“请告诉我”?告知真相?设法保密?当亲友走到生命尽头时……如何对幼儿说家人的去世如何同孩子谈死亡之四:10岁的姐姐、3岁的弟弟同8岁的手足告别如何同孩子谈死亡之三:四岁的孩子和即将去世的爸爸道别如何同孩子谈死亡之二:小白的故事如何同孩子谈“死亡”之一:和孩子一起直面死亡关于失亲:今晚关机睡觉(陆晓娅)爱,死亡与生命的价值(蔺桂瑞)爸爸,你给了我无量的精神资产(倪男奇)陪爸爸走过生病、临终、死亡的日子—写在爸爸去世后的第五个清明节(苡青)生命中来不及的告别:致我亲爱的奶奶(苡青)关于哀伤:每个亡者,都曾自星星而来(漫画)让痛可以痛,让苦可以苦

明见漫画:我们该如何面对哀伤?(漫画)我永远失去了ta(漫画)那个让我摘下面具的朋友,走了(漫画)死亡是一件温柔的事(漫画)别难过,我先走了(漫画)亲爱的,你不孤单:致即将、正在、已经失去某个亲人的朋友如果ta能听得见,你要对ta说什么TA走后,或许你可以做这些事情(张贵英)哀伤不需要被修好,需要的是容纳它的空间关于支持和陪伴这个世界上最难开口的事迷启悟——我的人文医学之旅中国多万失独家庭,如何熬过丧亲之痛选择与尊严直播间签署生前预嘱,不仅保护我自己,也保护我的至亲特别策划

安宁缓和医疗与安乐死圆桌讨论会留一份安详给后人——《安*套曲》公立医疗机构开展安宁缓和医疗服务安宁故事

我想称呼你们为“先生”慈怀所致

新加坡的社区居家护理她随时可能离世,但仍放不下最后的牵挂患病后她感到生命没有价值,安宁疗护团队可以做什么?生命的最后,回家的愿望能否实现?是不忍心,还是自己不知如何面对死亡?海医安宁日记[1]一封两年后送来病房的信如何珍惜与晚期癌症至亲的最后时光?病房故事

最好的告别——缓和医疗临床实践分享(下)病房故事

最好的告别——缓和医疗临床实践分享(上)安宁志愿者—为临终者服务的人心之所向,素履以往——安宁疗护像一颗种子车明泽

并不简单的“四道人生”看见哀伤,与爱同行

北师大公益心理咨询服务项目哀伤陪伴的社会应对指南—家属篇谢谢你,陪他最后一程——致医务工作者家人重症,即将离世,可以这样陪伴他——之一家人重症,即将离世,可以这样陪伴他——之二家人重症,即将离世,可以这样陪伴他——之三致心理咨询师—面对失去亲人的来访者,你可以这样陪伴他关于陪伴的具体方法:让我这样陪伴你之一——祥和注视让我这样陪伴你之二——用心倾听让我这样陪伴你之三——音乐沟通让我这样陪伴你之四——同频呼吸让我这样陪伴你之五——经典诵读让我这样陪伴你之六——抚触沟通让我这样陪伴你之七——动态沟通让我这样陪伴你之八——零极限让我这样陪伴你之九——三不让我这样陪伴你之十——同频共振

失落

哀伤

孤单

陪伴

陪你探索生死,经历哀伤,活在当下

愿你的哀伤之路不孤单

扩展阅读为疫情贡献力量:疫情中的安宁疗护集体冥想,为度过疫情贡献力量一:温暖又明亮的光二:向大自然道歉三:磨难中的净化关于生命和死亡的绘本:一片叶子落下来哭吧,心儿,但别破碎——Cry,Heart,ButNeverBreak视频:短片《卵》你是每个活过的人,也是每个将要活的人(视频)3分钟短片:从0岁到岁特别的治疗师我收到的最好的礼物生命中的一切,都是礼物(苡青)善始善终——洪晃星空演讲:我对自己的死亡规划死亡降临时,“你”不是孤单一人-燕小六当我写遗嘱时我在想些什么-陆晓娅医疗尽头,我遇见缓和医疗-宁晓红医生让我们来谈谈死亡——彼得索尔纪录片《生命里》之二

当死亡来临,如何迎接她?纪录片《生命里》之一

死并是生的对立面,而是生的一部分如果觉得太困难了,你可以安详地离开;你也可以勇敢地活下来,为了爱你的人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