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响”骨髓腔穿刺第一枪
年10月30日下午急诊科成功开展第一例急救患者骨髓腔穿刺输液技术。
患者中年男性,高处坠落伤1小时,由外院送至急救中心,患者入院意识不清,血压测不出,头部外伤出血。频繁呕吐出咖啡色胃内容物。到达急诊科送入抢救室抢救。患者失血性休克,包括颅骨在内全身多处骨折,大量失血造成外周静脉塌陷,短时间内外周穿刺异常困难,无法快速建立静脉通路。
急诊科护士长马俊杰即刻取来骨髓腔穿刺针,根据患者情况,选择了左侧胫骨近端为穿刺点,依托特殊的穿刺枪,在用时不足1分钟的时间内,快速建立了静脉通路,及时快速的补充血容量,为患者接下来的抢救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骨髓腔穿刺可以快速建立静脉通路的原理是骨髓腔由网状的海绵静脉窦状隙组成,在骨髓腔中有很多高度分化的非塌陷的静脉网,与血液循环相通。当发生休克或因创伤而大量失血的情况下,患者的外周静脉通常会发生塌陷,此时在骨髓腔内的这些非塌陷性的微小静脉网络可以像海绵一样能够快速吸收灌注到其周围的液体,通过骨内静脉窦将其快速转运到体循环之中并加以吸收利用。
骨髓腔输液——永不塌陷的静脉
静脉通路乃生命通路,在急救过程中,能否快速建立静脉通路及时用药,是成功抢救病人的关键所在。但是在临床急救中,通常采用外周静脉通路输液,部分病人由于静脉塌陷、收缩等原因,无法及时有效建立静脉通路,必须立即采取其他的措施代替,以免造成抢救时机的延误。目前在国内,骨髓腔技术尚未普遍开展,医院将其应用到临床。文献报道骨髓腔穿刺技术仅在山医院得以推广使用,其余省份报道数量较为少见,而在院前急救以及灾害救援中,也鲜见文献报道。
年美国心脏协会(AHA)、欧洲复苏委员会(ERC)、国际复苏联络委员会(ILCOR)、美国急诊医师委员会(NAEMSP)治疗指南均推荐:在急救过程中,建立血管通道时应尽早考虑使用骨髓腔内通道;建立骨髓腔内通道是抢救心搏骤停患者的标准方法之一;病情危重需紧急抢救者,反复静脉穿刺3次失败者或90s内未能成功穿刺者,推荐使用骨髓腔输液。AHA心肺复苏指南也再次强调:如果不能成功建立静脉通道,应尽早考虑建立骨髓腔内通道,且优于气管内给药途径,此方法适用于所有人。
近年来,骨髓腔内输液作为一种快速、安全、有效的循环重建方法越来越受到医护人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