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保健知识的普及,健康长寿的老人越老越多,年龄已不是妨碍高质量生活水准的主要因素,保持一颗健康的心脏,拥有一身健康的肌肉骨骼,就可以融入信息化时代,跟上时代的步伐,后半段人生同样丰富多彩。心脏健康知识是大家最感兴趣的话题,下面聊聊心肌梗死的预防。
心肌梗死是常见、严重的心脏疾病
心肌梗死往往是由冠心病发展而来,冠心病是最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虽然稳定期可无明显症状,但动脉粥样硬化在体内不断进展,如果不加以控制,会逐渐进展为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猝死。真正留给我们的抢救时机不多,预防作用远大于治疗,稳定期就需要做好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延缓甚至逆转斑块进展的工作。
冠心病也称为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稳定性心绞痛,变异性心绞痛,微血管病性心绞痛,急性冠脉综合征后稳定状态,缺血性心肌病。
急性严重发作时也称急性冠脉综合征,分为以下3种类型:ST抬高型心肌梗死,非ST抬高型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发病年龄,我国平均62岁,欧美国家平均64岁。
我国约有1亿心脏病患者,而心源性猝死患者超过50万,这也就是每15秒钟就有一人因心脏病死亡,而其中超过50%都是急性心肌梗死所致。
~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死亡率总体仍呈上升态势,从年开始,AMI死亡率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年农村地区AMI死亡率超过城市平均水平。
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发病率极高,可有75%以上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严重的心律失常,例如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可导致猝死。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何特点
大多数人患有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为主要的危险因素。
临床症状不典型、预后差。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以心绞痛及心率失常较为常见。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反应特点
恐惧焦虑心理占75%,忧虑抑郁心理占65%,悲观失望心理占25%,依赖无力心理占60%,开朗乐观心理占5%。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规律
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和季节的变化关系非常大,特别是春冬季节,发病率尤其的高,我们的观察确实是这样的,急性心肌梗死在寒冷季节的发病率高,冬季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可达44.09%。
冬季易发急性心梗的原因
外界气温低,血压升高,心肌耗氧量增加,儿茶酚胺分泌增多,易发心肌梗死;冬季易发生呼吸道感染,肺部感染,很多老年人因感染诱发心梗。
春季易发急性心梗的原因
冷暖交替引发心血管收缩、舒张变化无常,特别是冠脉痉挛,形成血栓,应激状态下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增多,加重心肌缺血。人体调节机制有时难以跟上气候的变化,故急性心梗发病率高。
心血管危险因素还有哪些呢
可以纠正的因素:吸烟、过量饮酒、超重/肥胖、高血压、血脂代谢异常、糖尿病,缺乏运动、喜食肥腻食物情绪变化也是诱因,过度劳累、便秘。
不能纠正的因素:早发冠心病家族史,性别,年龄,遗传基因。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哪些先兆征象及先兆性危险征象
典型症状:突发性的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心前区疼痛、胸背痛、颈痛、牙痛甚至表现为指尖痛等等症状。
不典型症状:具体体现在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等方面,恶心、呕吐、腹部疼痛,咳嗽、喘憋,头晕、四肢无力、神志不清,湿冷、血压降低,异位疼痛。
急性心肌梗死的先兆症状多在发病前1周出现,少数甚至可能提前数周,约40%的病人发生于梗死前1一2天,有的病人可以反复发作。
1.发作时伴心跳缓慢或心动过速、休克、晕厥等,心绞痛诱因改变,更易发作,在休息时也会发作。
2.心绞痛发作频率加快,而且疼痛加重。
3.心绞痛持续时间延长,伴有冷汗、呕吐、恶心等。
4.原来可缓解疼痛的方式不起作用。
急性心肌梗死容易误诊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部分存在症状不典型性,误诊发生的几率极大,对于老年病人,如出现以下情况,要警惕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
1.突发意识障碍、晕厥、抽搐。
2.突然出现呼吸困难或原有的呼吸困难加重,气喘症状与肺部体征不符。
3.突然出现低血压休克。
4.突发上腹痛、出汗——心脏坏死部位有害物质刺激脑神经出现腹部上方痛感明显、胃部不适以及呕吐症状。
5.突发不明原因的左上肢痛或牙痛——代谢物质刺激神经,痛感放射对喉咙和下颌骨产生影响。
6.糖尿病患者痛感迟钝可能无痛。
7.新出现胸痛或者新发生的严重的心律失常。
为了防止误诊,就要反复检查心电图,及时化验血清心肌标志物,特别是特异性标志物-肌钙蛋白,并要连续观察,避免漏诊或误诊。
老年人居家如何预防急性心肌梗死?
1.了解心梗的科普知识——减轻了患者疾病的压力和心理负担,使患者对自身的疾病有了高度的重视,能积极地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减少了心梗患者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更快地恢复健康。
2.早期预防——控制危险因素:控制好血压、血脂、血糖、尿酸。
3.注意保暖:天气骤变时节,及时添加衣物,避免寒风刺激。
4.避寒就温,在气候骤变、大风降温、寒潮过境时,最好不要出门。
5.避免温差过大,冠心病患者不要骤然离开温暖的室内,应在楼门内、楼梯口或门厅等处停留片刻,适应冷暖转换,再进入寒冷的室外。
6.防止汗多,冬季属阴,以固护阴津为本,宜少泄津液。
7.注意足部保暖,“寒从脚下起。”双脚筋骨多、血液少,循环较慢,最怕寒冷。脚有第二心脏之称,健脚即健心健身。
8.按时服药。
9.合理饮食:清淡饮食,少食多餐。限制食盐摄入量:每日<5克,少食多餐,低胆固醇、低脂肪饮食,保证每天所摄入的脂肪的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同时确保脂肪的质量达标。
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最常见的就是各种新鲜的蔬菜水果,比如像猕猴桃、草莓、新鲜大枣、西红柿等,控制糖分的摄入,摄入过多的碳水化合物,可能使得热量的指标超出合理的范围,导致患者的肥胖。
10.适当运动。冬季运动必不可少,进行运动前一定要做准备活动,一般维持在5~10分钟即可,充分放松肌肉,同时使心血管系统为即将到来的运动过程做好充足的准备;运动时间要以15~20分钟为最合适的运动时间,3天或2天1次这样的运动就能达到基本的运动效果,以有氧运动为主,比如步行、慢跑、太极拳、骑车等。
11.戒烟限酒。吸烟对心血管有很多不良影响,并促进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1吸烟以后得冠心病的危险性比不吸烟的人要高上1.5倍-3倍以上。心绞痛控制较差的患者,不建议饮酒,并且患者可通过戒酒来减少心绞痛的发作。
12.合理作息。合理作息“养心”,定时起居、保证足够的睡眠和休息。
药物预防是关键
1.抗血小板药物首选阿司匹林,具有良好的抑制血小板作用,最佳剂量范围为75~毫克/天。
2.同样应用广泛的抗血小板药物还有氯吡格雷,但其用药时间延长后出血风险逐渐增加。
3.他汀类药物能有效降低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从而减少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4.β-受体阻滞剂,常用的倍他乐克、比索洛尔可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复发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5.芳香温通代表药物:麝香保心丸常服能降低血液黏稠度,保护血管内皮,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还能有效改善心肌缺血,避免心绞痛发作。
急性心梗先急救,后转运,牢记两个“”
打电话,同时现场急救,在分钟内医院。
就地平卧——立即让病人就地平卧,双脚稍微抬高,严禁搬动,因为任何搬动都会增加心脏负担,危及生命。
保持安静——如有家用常备药箱,立即取出硝酸甘油片含化,或舌下含服麝香保心丸,缓解胸闷、心绞痛症状。同时使病人镇静下来。周围的人也不要大声说话。
吸氧——如有供氧条件,应立即给予吸氧。实在没有氧气,就把窗户打
开,让病人得到充分的氧气供应。
心肺复苏——如病人心脏突然停止跳动,家人切不可将其抱起晃动呼叫,而应立即采用拳击心前区使之复跳的急救措施。若无效,则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摩和口对口人工呼吸,直至医生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