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血性休克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警惕药源性骨质疏松症 [复制链接]

1#
白灵酊的功效与作用 https://m.39.net/disease/a_6097685.html

作者:医院原苑

骨质疏松

是一种以骨矿物质含量低下破坏,骨强度降低,易发生骨折为主要特征的代谢障碍性疾病。

常见的症状有驼背,腰酸背痛,骨折等。

很多人片面的理解骨质疏松就是缺钙,多补些钙就好了,而事实上并非这么简单,有些慢病或者老年患者长期或大剂量的服用某些药物也会使得骨质疏松的风险大大增加。那么什么药物会诱导其发生呢?

第一种:糖皮质激素类

糖皮质激素应用极为广泛,常用于抗炎,抗休克及免疫抑制等作用,是最常见的引起药源性骨质疏松的药物,通常累及全身骨骼。

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尤其是大剂量使用时,容易出现骨质疏松,骨细胞减少。

若治疗时间达到一年以上,疾病的发生概率则高达0%~50%。并且这种情况在老年人,有家族骨质疏松病史或Vd缺乏的人中更易发生。

所以对于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我们应该考虑同时服用钙剂,降钙素等预防骨质疏松的药物,医院检查骨密度等。

第二种: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激素用于治疗甲状腺消融术后的甲状腺功能减退和甲状腺癌。

它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诱导骨吸收细胞因子的产生直接或间接地增加骨吸收。

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时,骨转换还与促甲状腺激素水平有关,促甲状腺激素水平高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的倾向更高。

第三种: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

患有2型糖尿病的患者对此类药物最为熟悉,常见的有罗格列酮,吡格列酮等。其导致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理是与其促进破骨细胞分化和骨吸收,抑制成骨细胞分化和骨形成有关。

这类药物引起的骨质疏松常见于绝经女性,主要症状为全身骨骼受累,上肢或手部骨折。

所以正在使用这种降糖药的患者一定要加强骨密度和骨代谢指标的监测。

第四种:抗癫痫药

这类药的引起骨质疏松的机制为诱导CYP,加速维生素D分解,减少钙离子的吸收,降低机体对甲状旁腺素的反应,导致维生素K与降钙素缺乏。

长期服用这类药物会导致低钙血症,高碱性磷酸酶血症,出现骨质疏松或自发性骨折。

因此,这部分患者推荐可在医生指导下补充维生素和钙剂。

此外,抗凝药,利尿剂,免疫抑制剂,质子泵抑制剂,抗肿瘤药物等也会引起骨质疏松。

药源性骨质疏松的早期症状很容易被忽视,从而使病情进一步恶化导致骨骼变形甚至骨折。

所以药源性骨质疏松需要更多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