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尤其是在新冠疫情长期化、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百年不遇之大变局当中,死亡或休克的企业不在少数,而陷入资金短缺、亏损、债务危机等的企业更是隐约可见。因而,分析企业濒于或病或死的状态的原因,对于拯救企业,进而拯救经济大局,长远的治病救企,意义不言而喻。
一、膨胀的时候膨胀,收缩的时候收缩
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发现一个现象,尽管多年来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可仍没有得到重视与解决。在投资界人们经常会用一句名言,在别人疯狂地时候恐惧,在别人恐惧的时候疯狂。其本意是告诉投资人,在市场陷入极度低迷的状态时,证券价格已经极低,投资人相互倾轧出逃之后,遍地哀鸿,从投资人的胆识来讲,其情绪高度低迷,无投资意愿,因而,资产价格达到一个低谷,此时投资不说短期,长期一定是正收益的,然而,此时投资者都抛出,谁敢买入。相反,道理亦然。对于企业界而言,同理,大部分企业无论是投资项目,还是搞并购,总喜欢在资本市场高涨的时候操作,炒一个短期收益,在资产价格被高度炒作之后高价进入,一旦操作短期不成很容易别动进入长期化的亏损,考虑到股权质押投资的叠加性,市场一旦低迷,融资会变得困难,而资本价值凸显,这时候大部分企业恰恰缺钱,现金需求高度紧张,于是,很多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出现大幅的商誉损失,陷入困境者不在少数。相反,在市场低谷时持有现金资产,购买白菜价资产的企业少之又少。简而言之,就是犯了一个“膨胀时候膨胀,收缩的时候收缩”的毛病,这种决策思维是很要命的。
二、缺乏有效的管理,超出能力的运营
企业缺乏有效的市场研究,缺乏有效的预算管理,往往导致超出自身能力的运营情形,结果往往会导致,市场没有跟随大脑一同成长,资金却越来月紧缩。对于国内一些追求上市的企业,他们往往对于业绩增长有着无限的需求,但是往往出现的问题就是不切实际的扩张计划,尤其是对于经过初步引入风投后的企业,确立疯狂的增长计划,对内大量招聘员工,似乎员工增长了就会带来市场的同步增长,可惜,往往事与愿违,到财年下来,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于是又开始大量各种的裁员,企业陷入病态。而基于同样的目的进行并购的,同样基于过高的期望值,而不是通过可行的调查与估值进行收购,最终,收购达成后,资本支出去了,效益没有收回来,就会出现同于上述的情形,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即便有可行性研究的同时,还要有科学有效的预算管理。根据预算安排项目运作支出,根据项目进展,及时调整预算。做到或多少钱,办多少事,心中清楚。企业资本运作在基础上展开便会目的明确,运作高效。否则,同样会出现资金短缺、士气低迷,管理混乱的恶性循环。
长期摸爬滚打于市场中的朋友,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呢?欢迎一起讨论,为企业的未来健康发展献计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