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痤疮专业医院 http://m.39.net/disease/a_8580082.html近日,我国多地持续高温。
中央气象台7月13日06时继续发布高温橙色预警:
预计7月13日白天,陕西南部、*淮南部、西南地区东部、江汉、江淮、江南、华南等地有35℃以上高温天气,其中,安徽、江苏中南部、上海、湖北西部和东部、湖南大部、江西、浙江、福建大部、四川东南部、重庆、贵州东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最高气温37~39℃,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四川东南部、重庆大部、云南东北部局地可达40℃以上。
今日起(7月13日)至周末,由于副热带高压稳定少动,南方多地高温将“超长待机”,局地可超40℃。这轮高温不仅持续时间长、强度强,江南、华南不少地方夜温也在30℃左右,闷热24小时不下线,公众需注意防暑。在北方,东北、*淮等地雨水仍频繁,局地伴有强对流天气,需注意防范。
多地多人确诊热射病,已有人死亡
7月6日下午4点左右,医院急救医学科接收了一名47岁的热射病病人。据了解该病人是一名车间工人,在工作时突然昏倒,入院时体温达40.7℃,出现了休克症状。医生立即将病人转入急诊监护室治疗。遗憾的是,经过30多个小时的抢救,病人未能脱离生命危险,于7月8日凌晨去世。
同样病情危重的还有一位来自浙江青田的70岁老奶奶。6月30日,由于天气太热没有注意防暑,老人午睡时出现持续高热、意识模糊的症状,被家人送到急诊科的时候已经深度昏迷。老人体温高达42.5℃,大小便失禁,出现了呼吸、神经、消化、肝、肾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情况非常危险。经过医生紧急抢救控制体温后,目前,老人生命体征基本稳定,但仍处于昏迷状态。
此外,7月10日,医院连续收治了3名热射病转诊病人,其中一人不幸去世。
“7月10日下午1点、2点和晚上7点,陆续送来了3个热射病患者。”医院急诊科副主任余海放告诉记者,同一天接诊多名热射病患者的情况,医院急诊科也不多见。其中一位患者是7月1日中暑生病,医院治疗9医院,确诊为热射病。
另一位病情严重的患者发病后数小时就发生了多脏器衰竭、消化道等全身多部位出血等危急情况,医院后很快出现呼吸心跳骤停,虽经过全力抢救,最终仍因病情危重不幸去世。
余海放表示,其余两名患者目前仍在重症监护室抢救,因均出现了明显的凝血功能障碍、肝脏等多脏器衰竭,正在接受持续的床旁血液净化、保肝、抗感染等治疗。
这3名热射病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20余岁、40余岁和60余岁,其中年轻的两位患者均是户外工作者,年龄稍大的患者发病时正在湿热的厨房做饭。
热浪持续来袭,高温天气如何预防中暑?
近期天气炎热,容易中暑,而热射病就是最危险、最严重的中暑。
高温中暑都有哪些症状?在生活和工作中如何去预防中暑?在发生中暑事件后应如何第一时间开展处置和急救?小编带你一起了解。
中暑的定义
中暑是指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由于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紊乱而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
临床表现分型
根据症状的轻重,中暑可分为先兆中暑、轻度中暑、重度中暑三型。其中最需要引起注意的重度中暑,又包括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三种类型。
先兆中暑是指在高温环境下,出现头痛、头晕、口渴、多汗、四肢无力发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
轻度中暑除上述症状外,体温往往在38℃以上,伴有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灼热、或出现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表现。
重度中暑包括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
①热痉挛属于热射病的早期表现,主要表现为肌肉疼痛或抽搐,这种疼痛较为剧烈。常发生于初次进入高温环境工作,或工作量过大时,大量出汗且仅补水者。
②热衰竭起病迅速,患者常出现头晕、头痛、呕吐、痉挛、昏厥等症状,体温升高,但低于40℃。如不及时干预治疗,会快速发展成热射病。
③热射病是最严重的中暑类型,患者机体核心温度迅速升高,甚至高达40℃。热射病以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异常表现,以及进行性多器官功能损害为主要特征,伴有皮肤灼热、意识障碍等多器官系统损伤。如患者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死亡率极高。
急救“五招”对付中暑:
“一移”:迅速脱离高温环境,将患者移至阴凉通风处,使其平卧,同时垫高头部,解开衣裤,以利于患者呼吸和散热;
“二敷”:头部先用温水敷,后改用冷水、冰水敷;
“三饮”:饮用含盐饮料,及时补充身体所需的水分,同时补充部分无机盐;
“四擦”:当高温、高湿、无风,身体散热困难时,可用冷水或冰水擦浴至皮肤发红;
“五降”:当中暑者体温高达40℃以上,出现昏迷、抽搐等症状时,尤其是热射病患者的救治,要遵循以下原则:快速、有效、持续降温;迅速补液扩容,如果难以口服补充液体时,要静脉补液;控制患者的躁动和抽搐,同时拨打,医院急诊科就诊。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
①不要给重度中暑的病人喝水。因为病人在大量出汗的时候,汗液会带走很多盐分,造成人体内部电解质的失衡,如果这时候再给他喝大量的水,就会进一步降低电解质的有效浓度,使病情加重;
②发生重度中暑,不要用藿香正气水。因为藿香正气水不是解暑特效药,其中含有40%~50%的酒精,对于过敏及重度中暑病人来说,不仅不能缓解中暑症状,还会加重病情。
预防中暑的措施
①尽量减少户外活动。
尽可能呆在有空调的地方或者凉爽的地方。热天建议减少户外活动,必须要出门时,尽量将户外活动安排在早上或者晚上,同时注意调整户外运动的强度,在室内要注意通风。如果锻炼过程中出现心跳加速、喘不过气、头晕、心慌等情况,应立即停止运动,及时休息。
②科学安排工作时间。
对于从事户外夏季露天作业的员工,应合理安排户外作业时间,并加强高温工作场所中暑防控指导。高温天气时尽量避开日光强烈、气温较高的时段工作(如11时~15时),选择早晚温度相对较低时段开展工作。加强高温工作场所、高温天气户外作业人员轮换休息,降低劳动强度、缩短一次连续作业时间。
③注意补充水分。
在高温环境中,不管运动量大小,都需要适当增加饮水量。如果需要在高温环境下进行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的,至少每小时喝2-4杯凉水(~ml)。高温天气时,不要饮用含酒精或大量糖分的饮料。这些饮料会导致失去更多的体液。同时,还应避免饮用过凉的冰冻饮料,以免造成胃部痉挛。
④选择凉爽的穿着。
在户外,应尽量选择轻薄、宽松及浅色的服装。注意避开正午前后时段,遮阳帽戴起来、遮阳伞撑起来,有条件可带上便携小风扇。
⑤合理饮食,补充盐分。
大量出汗会流失盐和矿物质,可以通过饮用盐开水或含有钾、镁等微量元素的运动型饮料补充汗水中流失的盐分和矿物质。
注意营养均衡,不宜吃高油高脂食物,清淡饮食,确保足够的能量,补充足够的蛋白质,如鱼、奶豆类。食用一些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水果蔬菜。早晚可食用一些防暑粥,例如绿豆粥、银花粥、薄荷粥、莲子粥、赤豆粥、冬瓜粥、荷叶粥等。
⑥掌握急救方法。
学习中暑的症状和体征,以及治疗方法。同时常备防暑药物,如仁丹、十滴水、清凉油、风油精、暑症片、夏桑菊颗粒等。
来源:中国天气网、越牛新闻、红星新闻、广州卫健委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网站处理。